“你看,這是在老師的指導下,我用筘布做成的團扇,好看吧!”近日,在葉榭鎮馬橋村文化活動中心,村民蔡亞娣和村里的老人們參加了鎮成校開展的“傳統文化集市”,收獲滿滿的她滿是笑意。
如今在葉榭鎮,包括科普講座、技能培訓、音舞教育等各類老年人感興趣的課程一一展開,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也提升了農村的內涵品質。
傳統文化送到“家門口”
(資料圖片)
相較于傳統課堂,這場“傳統文化集市”顯得“活潑”了不少。村民們好似“逛集市”一般,可根據自己的喜好體驗不同的項目。“以前這些老布都是壓箱底的好東西!年輕時候用老布做衣服褲子,沒想到現在還能做扇子,老師說還可以做旗袍、背包等。”蔡亞娣說,“我家里還有幾塊老布,準備回家以后自己試著做,給家里的小朋友玩。”
素來愛美食的蔣紀方則選擇參與軟糕制作,在老師傅手把手教導下,她完成了篩粉、調餡等步驟。待蒸煮完畢,她連忙上前將自己的作品分發給幾位同伴。“很糯、很甜,感覺很成功。下次可以在家里一顯身手了。”蔣紀方說,他以前也做過軟糕,但始終掌握不好面粉以及餡料的配比,今天在老師傅的指導下掌握了訣竅。
看著村民積極參與,學校授課也有了更多動力。葉榭成校校長丁玨表示,當天除了團扇、軟糕的課程,還有制作扭扭花、扎香囊等活動,后期學習課程也將根據村民們的需求適當增加或者調整,盡力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學到想學的內容。
專業資源引入“小學校”
除了“傳統文化集市”,近幾年,葉榭成校還在各大村居開展了“小學校”課程。
就在最近,大廟村今年第一期“小學校”課程開班,并根據村民的建議,新增了健身排舞課程。當天,第一個來體驗的李阿婆興奮地說:“現在咱們村里的生活越來越時髦了。”2022年,大廟村以村民問題為導向,攜手專業師資力量,聚焦村民日常生活難題,以不同形式開展教學授課,解決社區教育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如今,“小學校”課程教育已基本覆蓋葉榭鎮各村居,依托成校教學資源,開設包括養生、普法、表演等課程,既給村民創造可以與專業人士良性互動的平臺,也進一步提高村民的文化水平,打造出一個個文化氣息日漸濃厚的村莊。有村民直言,自己的精神文化需求有了極大滿足,生活幸福感滿滿。
走出文化興盛“好路子”
文化氛圍在各村居逐漸濃厚,但要走出一條鄉村文化興盛之路,還是存在不少困難與挑戰。
大廟村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前期最大的難題就是不知道該如何調動村民的積極性。“很多老人不愿意接受新事物,很難改變其原有的思維方式。”該工作人員說。為此,大廟村率先嘗試發揮基層干部領航作用,制定學習方案,開拓工作思路,組織老黨員、志愿者等先后成立學習團隊、學習小組,落實村民學習活動。“用干部帶動村民、村民互相影響的方式,鼓勵大家主動參與。”該工作人員表示,針對部分村民不敢提問、不愿加入等問題,一邊由村干部做好村民思想工作,一邊依托專業師資力量,由老師做好授課引導,同時安排村干部、老黨員先行加入、主動表現,從而鼓勵更多村民積極融入。
經過不斷實踐與探索,葉榭鎮農村文化建設已頗具成效。下一步,葉榭將結合鎮域范圍內現有教學資源,加大鄉村文化建設工作,將更多優質的學習資源下沉鄉村,把文化服務帶到家門口,并從根本上增強農村的內生發展動力,助力鄉村振興。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