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以來,銀行理財產品跌跌不休,2020年理財收益率進一步下行。同時,對于一直擅長固收投資的銀行而言,2020年的債市表現不如人意。除了市場方面,近年來,凈值化轉型的陣痛陰影一直籠罩著銀行。
2020年以來銀行開始主動改變配置思路方向,固收+產品成為銀行穩健投資的主推產品。與此同時,銀行理財子公司也在努力跳出固收的舒適范圍,主動提升權益類產品投資的能力。此外,凈值化轉型的大勢已經襲來,不少銀行在投資教育方面下足功夫。
2021年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銀行是否能順利完成凈值化轉型呢?同時,展望2021年,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會呈現怎樣的趨勢?投資人應如何選擇理財產品?
銀行理財產品破局之路
2020年以來,受基本面、政策面和資金面的影響,利率中樞水平保持在一個相對較低的水平,國內資金面逐步寬松,市場上資金相對充裕,固收類資產的收益率持續走低。
與此同時,銀行客戶大部分是對于風險較厭惡,一直以為銀行固收產品更受客戶歡迎,然而2020年固收投資因為債市出現大幅回調直接導致許多銀行固收類凈值型理財產品的凈值跌破1。
在這樣的背景下,2020年以來銀行開始主動改變配置思路方向,“固收+”產品成為銀行穩健投資的主推產品。
某信托人士稱,“固收+”的流行主要源于固定收益產品收益率的下降?他指出,債券市場2018年以來整體呈現牛市行情,但未來持續上漲的空間相對有限。為提升固收業務的盈利能力,信托、銀行理財子公司、券商和基金等“大資管行業”開始積極布局“固收+”業務。
實際上,“固收+”策略產品在2020年的走紅有著多方面的原因。華泰證券研究員張繼強指出,2020年“固收+”產品得到市場廣泛認可的原因主要有4個方面:1、在理財凈值化背景下,傳統的銀行理財讓出了“高回報、低波動”的生態位,而“固收+”填補了穩健產品空白;2、在我國經濟“增速換檔”、地產城投等高收益率融資主體受到抑制的背景下,低利率環境成為新常態,權益和打新提供增厚收益新選擇;3、2020年5月以來股債蹺蹺板效應較強,打新、定增等策略與傳統資產相關性較低,都為“固收+”產品凈值增加了穩定性,提升持有體驗;4、賺錢效應下此類產品得到銀行渠道大力推廣。
張繼強指出,展望2021年,“固收+”產品仍有其長期生命力,但擇股、做跨資產輪動與防范信用尾部風險等挑戰不可忽視,而這無疑對管理人綜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實際上,銀行理財產品也在努力跳出固收的舒適范圍。交銀理財固定收益部總經理呂占甲指出,因為客戶的屬性決定了立刻搞高風險屬性產品是不現實的,所以理財子發行的產品80%都是固收類產品。但是不能忽視的是已經有不少同業在發混合類產品,包括掛鉤大灣區、長三角指數的混合類產品,這些產品以前是公募基金獨有的;甚至也有同業開始發純權益的產品,比如說招行、光大已經發了完全掛鉤于指數的產品。這種試水現在可能是蜻蜓點水的布局,但它可能預示著一種趨勢。
此外,雖然資管新規延期,但是凈值化轉型已是板上釘釘,只有主動轉型才能早日走出陣痛,不少銀行在投資教育方面下足功夫。從情況來看,不少銀行客戶也逐漸接受了凈值化產品。呂占甲指出,產品上線后凈值就開始波動,如果是給2年前的客戶這樣的產品他們是不接受的,但現在來看各家銀行凈值理財產品規模在持續增加,客戶的接受度比想象要好很多,他們會更加的理性。
如何看待2021年收益率
展望2021年,隨著經濟逐步恢復,前期應對疫情沖擊的逆周期調節政策也將逐步回歸到常態,多家機構預測2021年的貨幣政策寬松力度會明顯小于2020年,流動性較2020年也會收緊,在這樣的背景下,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又會何去何從?普通投資者又該如何選擇銀行理財產品呢?
融360分析師胡小鳳對記者表示,銀行理財投向的產品主要還是固收類品種,如若2021年流動性收緊,固收類產品收益率上升,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也會隨之上升。
但是銀行理財在持續的凈值化轉型中,后期會提升權益類的資產配置,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就會受到權益資產的影響,如果銀行的投研能力好,市場行情好,銀行理財收益率就高,反之則低。
對于理財市場而言,2021年還有一件大事,那就是2021年年底將是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的的大限,2020年7月31日,央行宣布因考慮到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金融帶來的沖擊,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規范轉型面臨較大壓力。為平穩推動資管新規實施和資管業務規范轉型,將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至2021年底。
資管新規的延期為商業銀行凈值化轉型爭取到了一段寶貴的時間,也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他們的壓力。但正如央行原辦公廳主任周學東所說的那樣,無論是延1年、2年還是3年,對金融機構來說,關鍵是必須要轉型的,再回到過去大搞表外業務、以錢炒錢、制造金融亂象是不可能的。
那么到2021年年底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商業銀行是否能順利完成凈值化轉型呢?胡小鳳認為,近期市場上已有關于銀行凈值化轉型最晚可放寬至2025年的傳聞,從監管釋放的信號看,并沒有采取“一 刀切”的政策,讓所有銀行在2021年年底之前完成凈值化轉型。
一些銀行資產體量大,問題資產也不少,老產品中還有周期較長、處理起來復雜程度高的資產,存在很多風險隱患,一年的時間遠遠不夠,監管很可能采取一行一策的措施,保障金融資產的安全,規避風險。
雖然“資管新規”過渡期延期一年,不過各家銀行也在持續推進存量保本理財產品及老產品壓降工作,其中不少銀行存續理財產品已經全部整改為非保本理財產品。
胡小鳳指出,對于投資人而言,銀行理財凈值化轉型過程中,預期收益型產品將越來越少,投資人要注意銀行理財產品披露的預期最高收益率、業績比較基準等并不代表最后能拿到的實際收益率,不要一味的追求高收益,要考慮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從風險等級、投資類型、資產配置、歷史凈值等多方面因素來考核產品的風險。
(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核實。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