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3月31日豆粕期權在大連商品交易所(簡稱“大商所”)成功上市,國內商品期權走過了四周年。
四年來,隨著相關期權品種不斷增多,期貨、期權組合帶來的汩汩金融活水也為產業鏈企業提供了更為靈活、多樣化的風險管理工具。同時,期權市場規模穩步增長,運行質量逐步提升,市場功能有效發揮。
市場規模穩步擴大
四年來,國內期權市場發展迅速。以大商所為例,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大商所期權日均成交量為25.3萬手,日均成交額為2.2億元,日均持倉量為104.1萬手,同比分別增長130%、405%和85%。
同時,期權市場流動性供需穩定,占標的期貨比重不斷提升。例如,豆粕期權期貨成交比從2017年的3.2%提高到2020年的8.2%,期權期貨持倉比從2017年的8.7%提高到2020年的20.4%。玉米期權及其他期權品種在上市之后也與標的期貨保持良好的聯動關系。
期權市場成交和持倉規模不斷增加,產業客戶參與程度明顯提升。其中,豆粕期權成交量逐年提升,2017年至2020年的年度累計成交量分別為364萬手、1252萬手、1781萬手和3012萬手。
分析人士稱,各品種換手率均表現出上升趨勢,整體流動性適中,期權主力系列隱含波動率與標的期貨歷史波動率保持同步變化,相關性較高,波動率價差處于合理范圍,表明期權定價有效,運行質量較高。
企業積極參與
隨著豆粕、玉米等農產品期權工具“問世”,以路易達孚、九三集團等為代表的大型糧食加工、油脂壓榨企業率先加入到期權應用大軍中,并通過對期權策略的合理運用,有效地管理企業風險。
對于油廠來說,在國內豆粕市場通常以“賣出”為主,但當油廠在現貨市場“超賣”時,也可以在期貨、期權市場實施“買入”操作。如九三集團長春大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去年就面臨因豆粕價格預期上漲而出現“超賣”的情況。
該公司相關負責人稱,5月以來,豆粕價格出現階段性反彈,國內下游企業提貨及采購速度加快,公司面臨豆粕銷售進度領先于生產進度的情形。由于油廠已經鎖定向下游的銷售價格,于是采用多行權價看漲比例價差組合策略,買入豆粕看漲期權合約,做空行權價格較高的看漲期權,使得策略整體成本處于可接受范圍。
路易達孚相關負責人舉例稱,公司采購玉米后需要銷售,在采購和銷售間隔期間,為了防止貨物貶值,便使用買入看跌期權為銷售貨物進行保值,并通過動態調整期權倉位維持delta中性,以確保玉米價格變動不會影響整體頭寸盈虧。
據了解,除了專業知識儲備較充足的龍頭企業,一些風險管理意識較強的企業也已建立水平優秀的期貨團隊,通過靈活使用期貨、期權組合為傳統風險管理“錦上添花”。豆粕期權上市后,河北省某飼料企業便開始積極學習并嘗試開展期權套期保值業務。該企業負責人坦言:“期權具有收益不對稱性、策略多樣性等特點。利用期權構建多樣化組合策略,不僅能滿足企業個性化風險管理需求,還能有效降低保險成本,提高企業在風險管理方面的資金利用率。”
期盼更多場內期權品種
面對越發激烈的競爭環境,大宗原料采購及庫存成本控制能力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體現。而期權、期貨等金融工具成為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的不二法門。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企業普遍認為,豆粕、玉米等期權品種上市為企業風險管理帶來除期貨以外的另一種選擇,使得企業可以在權衡交易成本與交易機會后,制定更優、更精細化的風險管理方案。希望交易所進一步豐富場內期權品種,如盡快推出豆油、棕櫚油等期貨期權,進一步完善產業鏈風險管理體系。
大商所相關負責人也表示,未來大商所將繼續根據期權市場發展需要,不斷豐富期權品種,推進期權工具在活躍期貨品種上全覆蓋;優化相關制度設計,積極探索新型交易指令;持續開展期權合約創新,同時加強市場培育建設,為期權市場穩健發展創造條件,更好地促進期權市場功能發揮。
(記者 王超 周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