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日,高淳區陽江鎮勝利圩的1.47萬畝高標準農田內,稻浪翻涌,遍地金黃,一派豐收在望的景象。但一年前,這片稻田還是一方方蟹塘。
在高淳西部圩區大力發展螃蟹養殖業的當下,勝利圩為何“反其道而行之”,棄養蟹改種田?萬畝高標準農田建成后為當地“三農”帶來哪些新的發展機遇?近日,記者赴陽江鎮采訪,與當地村民、種糧大戶、相關負責人等聊起了“三筆賬”。
農業增效賬
用上“機械手”,省心又省力
勝利圩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實施以來,當地先后平整土地1.4萬畝,新建灌溉泵站11座,開挖疏浚渠道19.64公里,建成高效節水灌溉面積3000畝,以及“一縱四橫”五條瀝青路。
10月18日,記者實地采訪勝利圩時,看見數臺攪拌機轟鳴忙碌,工人們忙著澆筑混凝土,原先3米寬的路面被拓寬至6米,方便月底水稻收割時機械、車輛進場。見此,淳京飛農產品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劉北京非常高興,“我的30多臺大型農機能大展身手了!”
劉北京今年55歲,在勝利圩租下2500畝土地。他告訴記者,現在經過高標準農田整治,小塊土變大塊田,方便了大中型農機進場操作,有效降低了耕種成本。
“月底收割,預計畝產700公斤左右,這一季畝均效益起碼400元。我還準備養一季小龍蝦,綜合種養模式下,畝均收益超6000元不成問題。”劉北京信心滿滿。
眼下,1.27萬畝稻田雖未收割,但訂單已經排滿。“我們的大米統一以‘淳江牌’對外銷售,已被預訂超2萬公斤。”勝龍農副產品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高聲龍笑著說。
目前,陽江也注冊了“丹湖秋月”農產品品牌,將用于勝利圩高標準農田農產品和全鎮“一村一品”特色農產品銷售,推動農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富民增收賬
告別“靠天收”,農民添“三金”
21日上午,西蓮村村民朱世忠穿梭于勝利圩萬畝稻田間,觀察稻穗長勢。本月底,水稻即將進入集中收割期,做好田間管理十分重要。
過去,朱世忠曾在勝利圩承包70畝水面養殖螃蟹,一年忙到頭,年底算賬卻常常令他大失所望。“養蟹宜用偏酸性的沙壤土,但勝利圩卻是偏堿性的湖灘淤泥土,養出的螃蟹品質、規格都不好。”勝利圩重建項目負責人孫巨良道出背后原委。
2020年7月20日,勝利圩破圩,洪水漫溢導致西蓮、丹湖等9個行政村受災,朱世忠投在蟹塘的20多萬元也打了水漂。借助災后重建契機,陽江將1.47萬畝土地從8000多戶村民手中統一流轉,改造為高標準農田。同時,引進4家運營主體,開展規模化種植。
土地流轉后,朱世忠每畝地每年能拿到700元流轉費,年底還有分紅。他在勝利圩謀得一份田間管理的穩定工作,每月工資8000元。“現在一年收入近10萬,工作輕松不煩心,比以前養蟹好多了。”朱世忠說。
西蓮村黨總支書記孔蘭花介紹,本村40戶蟹農,目前已有21戶轉到別處繼續養蟹,8戶在家門口就業,其余外出打工。
一年時間不到,勝利圩已帶動100多人在家門口實現增收夢,越來越多農民變成了拿土地流轉租金、打工薪金、入股股金的“三金”農民。
鄉村振興賬
發展增空間,圩區謀突圍
以勝利圩高標準農田建設為抓手,陽江正將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美麗鄉村建設等結合起來,挖掘“千年古圩、魅力水鄉”優勢,打造一二三產融合水鄉樣板區。
在孫巨良看來,加快農旅融合發展,勝利圩片區具有天然優勢。“一堤之外就是波光粼粼的水陽江,區域內還有1130畝省級公益林,生態優勢顯著。”他介紹,洪水過后,生態林80%的樹木死亡,目前陽江已啟動更新改造計劃,計劃栽種池杉、云杉、落羽杉等觀賞性樹木,將坑塘改造為“水上森林”,未來這里有望成為新的網紅打卡點。
土地流轉后,發展空間也更大。當地正計劃拿出5000多畝土地種植油菜,以花為媒,試水“賞花經濟”。
今年,市委市政府作出重點支持磚墻鎮、陽江鎮高質量發展的決策部署,在市工商聯組織下,部分民營企業家赴兩鎮開展產業發展調研,形成專題報告。與此同時,高淳區也編制形成西部圩區發展專項規劃,利用水網圩田生態資源創新生態產品價值多元實現路徑。
陽江鎮黨委書記戴偉透露,在市區等多方相助下,部分重點項目已有意向“落子”陽江。未來,隨著這些項目進一步落地開花,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要素將加速在陽江集聚,助力全鎮高質量發展。(周愛明 杜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