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車行駛在山南境內,移步換景,遠處,如哈達般潔白的云霧環繞山峰,成群的牦牛游走碧綠的草坡上;近處,冬小麥和青稞的芒穗彎著腰,金黃的油菜花燦爛盛放。放牛牧羊、種植青稞等耐寒作物,是當地傳統農業。安徽援藏隊的到來,帶來了新的農業產業、新的種植理念,為這美麗的雪域高原注入新活力。
產業幫扶,注入發展新動能
7月18日,位于山南市措美縣措美鎮的養蜂基地首次割蜜。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幾位藏族阿佳(藏語意為“姐姐”)從蜂箱中取出蜂巢,割開蜂蠟蓋,再把蜂巢放進搖蜜機,利用離心力,綢緞般絲滑的蜂蜜流進桶里。
(資料圖)
“這里海拔有4200米,這也是我們首次嘗試在如此高海拔的位置養蜂。”西藏夜伴蜂聲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創始人張亮富激動地說,今年初,受安徽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隊措美縣援藏工作組邀請,他第一次在措美縣發展養蜂基地,在兩個鄉鎮首批試點投放100個蜂箱。張亮富告訴記者,雖然蜂蜜產量只有平原地區的十分之一,但高原氣候可以讓蜜蜂避免得上蜂螨病,釀出的蜂蜜品質好,單價更高。
措美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內種植的辣椒,同樣喜獲豐收。螺絲椒、甜椒、線辣椒……大棚里,共有來自我省蕭縣的20多個辣椒品種。
辣椒開花結果只是第一步,園區打算近期開展辣椒制種試驗。“設施農業造價成本高,如果靠銷售辣椒,投入產出比太低了。”安徽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隊柔性引進人才、安徽科技學院教授胡能兵說,為了探索更高的產業效益,工作隊特意從蕭縣引進了20多個辣椒品種,一方面為了找到適合在當地種植的品種,另一方面,就是為了開展辣椒制種試驗。預計試點成功后,畝產值近2萬元,小辣椒將成為高原農牧民增收的“大產業”。
位于錯那市的勒布溝,地處喜馬拉雅山脈南麓,高山深壑,耕地稀少。2022年,安徽省援藏工作隊在勒布溝引入莓茶種植,現已初見成效。
“茶頭長到8厘米至10厘米,就可以采摘了,現在正是采摘制作的時節。”安徽省第八批援藏隊員、錯那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王天柱告訴記者,莓茶雖然名為“茶”,其實是一種藤本植物,在高海拔地區的適應性強,而且每年可以采摘五六次,經濟效益高。目前,錯那市已試驗性種植莓茶30畝,預計年帶動就業200人以上。
錯那、措美、浪卡子,是我省對口援助的3個山南市轄屬縣(市),均處于高海拔位置,常年低溫缺氧、自然環境惡劣,安徽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隊持續發力產業援藏,將清潔能源、現代農業、裝配制造、旅游文化等4個產業作為招商重點,興產業、促就業,激發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強化協作,提升“造血”能力
產業落地只是開始,產生效益,才能真正推進鄉村振興。張亮富向記者算了一筆賬:試點養蜂100箱,每箱可產蜂蜜15公斤左右,可帶來收益4.5萬元,根據試點情況,未來預計在措美縣投放蜂箱200箱至300箱,總收入在6萬元至13萬元。“不僅可以帶來村集體收入,根據項目協議,蜂箱的日常管理雇用當地百姓完成,還將帶動十幾人靈活就業。”張亮富說。
在措美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措美縣農牧局工作人員旦增卓瑪跟胡能兵學習到了很多種植技術。她說:“胡老師前段時間回安徽了,他就和我們開網絡視頻,指導我們如何澆水、施肥、修剪植株。”
胡能兵告訴記者,雖然3月上旬才開始辣椒的播種育苗,但在培育的過程中不斷交流溝通,切實提升了當地農業技術人員和工人的辣椒管理水平。現在,相關人員已理解并初步掌握了營養生長期和開花結果期的光、溫、水、肥的調控以及病蟲害防治。
發展產業,不僅靠“輸血”更要提升自身“造血”功能。安徽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隊在引育產業的過程中,十分注重柔性人才引進。在莓茶園里,土地均覆上了地膜。王天柱表示,從翻土、種植到后期的防病、管護,莓茶園的工作基本都在自己的指導下,由當地村民完成,“這也是傳授技術的過程,有利于接下來擴大莓茶種植面積”。
著眼于產業末端的銷路問題,安徽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隊助力協調省直單位和省屬企業工會將山南市“夜伴蜂聲”野花蜂蜜作為消費幫扶產品,納入定向助銷行動。在今年5月舉辦的第十六屆安徽國際茶產業博覽會上,來自錯那市的莓茶吸引了眾多參展觀眾品嘗,進一步打響知名度;借助淮北食品工業博覽會平臺舉辦山南特色農產品展銷會,拓寬了產品銷路,也讓皖藏情誼更加深厚。
扮靚村貌,推動三產融合
坐落在羊卓雍錯湖畔,國道G349從村旁穿過,山南市浪卡子縣浪卡子鎮的道布龍社區的地理位置優越。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安徽援藏隊的到來,讓這里的百姓吃上了“旅游飯”。
信步于道布龍社區,腳下是平坦的水泥路,一側是整齊的藏式民居,另一側是金黃的油菜花田。“這里的路和溝渠,都是安徽援藏隊來了修建的。”道布龍社區鄉村振興專干布瓊指一指路旁的溝渠說,“以前這里都是土路,長時間不下雨,走路一身灰;下雨了,又是一腳泥。”
道布龍社區人居環境整治項目總投資為3029萬元,為安徽省對口援藏資金。項目建設內容為村內廣場及景觀建設,道路硬化、水溝治理、立面改造,生活垃圾收集、排水入戶管網、污水排放處理系統,綠化、亮化等整治工程。該項目于2021年12月10日開工建設,2022年11月17日竣工驗收并投入使用。
硬件設施的提升,為當地發展民宿提供了條件。去年以來,道布龍社區首批23戶群眾騰出52間房間,接待游客0.57萬人次,通過住宿、餐飲、銷售農畜產品和手工藝品等旅游服務,帶動居民戶均增收1.5萬元左右。浪卡子縣立足本地資源稟賦,圍繞“旅游為主、牧業為本”的發展思路,發展旅游民宿項目,既實現了富民增收,又讓美麗鄉村更有“顏值”。
安徽省第八批援藏干部人才、浪卡子縣委常務副書記李大龍說:“補齊農牧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短板,一方面,可以切實改善農牧區‘臟亂差’問題;另一方面,還有利于加快轉變農牧業發展方式,延伸農牧產業鏈條,創新經營體系,推動農牧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不斷增強受援地‘造血’功能,促進經濟發展水平逐步提升。”(記者 彭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