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子非魚
(資料圖片)
最近各方傳來的數據,不少存在矛盾交織。
本號提取出了兩個主要矛盾的數據。同時,這兩天通過統計局和財政部披露的數據來看,樓市迎來了兩個大利空。
01
第一個矛盾
比如3月份的CPI明明在走低,增速只有0.7%,低于1%,從數據角度看,明顯朝著通縮之路邁進。
但是官方公布的消費數據,卻出現了猛抬頭,3月份上漲了10.6%,創下了近一年來新高。
更為矛盾的是,既然統計局數據顯示消費猛抬頭,但財政部昨天傍晚公布的數據卻顯示,一季度國內消費稅4645億元,同比下降22.2%。
這個矛盾如何解釋?思來想去可能有兩個因素:
1,消費雖然增速起勢,但尚未恢復到疫情之前的水平,這是很顯然的。
此外,消費增速上來了,但大家的消費可能存在降價,去小店消費,逛大商場、大超市的人可能還沒有恢復過來。
去小店消費,不需要開票。去大商場消費買單,都會開票交稅。這就導致了消費增速起勢,但消費稅卻同比下降了22.2%。
2、消費增速起勢,但CPI顯示有通縮趨勢,主要是房地產沒有起來。
當下給我們的直觀感受是,消費確實起來了,淄博的燒烤,南昌的秋水廣場,都火出了圈。各地方掌舵人,也開始玩起了各種CosPlay,帶動本地的消費與旅游業。五一假期的高鐵票,更是早早就售罄。
消費、旅游一片如火如荼。在這種背景下,CPI還下降,有人說是占比最大的豬價下降引發的。其實不然,豬價其實沒有大變動。
最主要的原因,是房地產銷售依舊低迷。盡管房價不進入CPI,但房地產銷售牽扯的上下游產業鏈,如鋼筋、水泥、家具、家電、五金、門窗等都是計入CPI的,而這些才是推動物價的關鍵。
一言以蔽之,起勢的是餐飲、旅游等,仍低迷的則是房地產牽扯的上下游消費。
02
第二個矛盾
無論是機構還是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都在顯示一季度尤其是二三月份的樓市成交量比比去年同期好了很多。3月份的商品房銷售額甚至已經進入了正增長。
但是,國家統計局昨天公布的數據顯示,一季度6188億元,比去年同期還減少了2.9%。
這又該怎么解釋?
唯一合理的解釋是,由于存量房貸利率始終不打折下降,所以很多人開始將房子在家庭成員之間流轉,左手倒右手,換取新的房貸利率。
佐證的依據在于,中心城市二三月份二手房成交量整體都比新房要好,而且中心城市的二手房掛牌量在一季度集中走高。
當然,大家的購房需求集中在二手房,有部分因素是新房存在盲盒風險,但更主要的是業主們為了降低房貸利率,左手倒右手。
這同時也說明,房地產并沒有媒體渲染的那樣,售樓處爆滿。
03
兩個大利空
第一個利空,其實上面已經說到,也就是一季度個人按揭貸款相較于去年同期,仍下跌了2.9%。
可見,居民資產負債表修復,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上一輪房價大漲,掏空了大多數購房家庭的六個錢包,硬生生將住戶部門的杠桿率拉高到了61.9%。而2008年,中國居民部門杠桿率僅有17.9%。
中心城市的居民杠桿率超過了70%。
我們的住房杠桿率已經非常高了,還有多少空間?在高房價的當下,還要掏空多少個錢包才能買得起房?
最關鍵的是,疫情不僅改變了我們的錢包厚實度,也改變了很多人對生活的態度。
過去的人,可能咬緊牙關也要買套房。但現在,尤其是零零后這一批新生代年輕人進入社會后,他們的觀念完全不同,想讓他們買房,說破嘴也無濟于事。
從目前的中心城市的成交量在3月下旬開始走弱來看,疫情期間壓抑的需求釋放得差不多,后續成交量乏力在所難免。
第二個利空,土地依舊賣不動。
財政部數據顯示,一季度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10825億元,同比下降21.8%。
政府性基金收入中95%以上是賣地收入。盡管跌幅相較于1至2月份的下跌24%有所收窄,但跌幅仍非常大。
這可是自然資源部優化了集中工地之后發生的事情??梢?,房企仍在忙著優化自己的債務,無暇拿地。
從這個跌幅來看,全年賣地不但難以完成中央定下的0.4%的增速目標,很有可能還會繼續跳水。
2022年的賣地收入已經跳水了23.2%。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財政部
去年賣地收入相比于2021年就已經有2萬億的窟窿,如果今年賣地收入比去年還少,這個窟窿便會越來越大。
而大多數地方城市的財政都極度依賴賣地收入來維持運轉。去年賣地收入大縮水的背景下,就很多城市發不出公務員工資的情況,有的停運公交,有的拍賣國營的旅游景點、食堂、殯儀館的經營權限。
在人口見頂轉向,全國商品房供大于求的大背景下,土地市場賣地收入高增長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但地方的財政該如何解決?
其實,早在幾年前,高層就想好了應對之策,房地產稅。
當初討論房地產稅的時候,就是想著在土地財政青黃不接的時候,順勢推出來補充地方政府的錢袋子。
在2022年之前,房地產稅之所以遲遲沒有試點,主要是因為賣地收入依舊非常高,沒有必要推出。
2021年年底,財政部等四部門就在北京召開了“房地產稅改革試點座談會”,準備試點。然2022年準備推出的時候,偏偏又遭遇了樓市寒冬,最終試點擱淺。
如今,如果賣地收入進一步縮水,地方財政的壓力會更大,亟需新的錢袋子來補充,房地產稅是最好的方式。2023年2月15日,住建部透露,通過耗時三年普查,已經摸清楚了全國共有6.1億棟房屋建筑,或許就是在為房地產稅的落地做準備。
而最近,高層在2023年第八期《求是》雜志發表了一篇重要文章明確提出:
深化財政金融體制改革,完善現代財稅金融體制,健全現代預算制度、優化稅制結構、完善財政轉移支付體系,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完善現代金融監管、建強金融穩定保障體系,健全資本市場功能、發揮現代資本市場積極作用。
雖然整段話都沒有直接點名房地產稅,但在人口紅利終結、房地產和土地財政出現拐點,各地在經濟、財稅上的馬太效應日益顯著的背景下,不斷強調深化財政金融體制改革、完善現代財稅金融體制。
其實已經在表明,房地產稅越來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