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工網訊(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張偉杰通訊員劉曉靜)本是普通員工,突然有一天,有人說只需十萬元就能做老板,但把錢投進去后,不僅沒有“躺贏”,連工資都打了水漂。6月6日,記者從北京市通州區人民法院獲悉了這樣一起案件。
李某是一名健身教練。2021年5月,李某的前同事張某前來拜訪,稱其現為某科技公司大股東,正與該科技公司共同經營健身房,邀請李某去做教練并一同入股。李某便和張某簽訂《參股協議書》,約定李某出任首席技術官(即CTO),出資30萬元持有該公司門店25%的股權。李某需一次性出資10萬元,剩余20萬元分為36期,每月在工資里扣除。
協議簽訂后,李某依約向張某轉賬10萬元。在之后的一年里,張某每月從李某工資里扣除5500元作為出資款,僅向李某發放基本生活費,扣款共計66000元,卻從未分紅。李某詢問后才發現,張某并非該公司股東。于是李某將張某及該科技公司訴至法院,要求解除《參股協議書》、張某退還股權出資款16.6萬元及利息,并要求該科技公司承擔連帶責任。
該科技公司認為,其并非該案合同當事人,此外,張某并非該科技公司股東,李某締約時存在嚴重疏忽、懈怠情形,應自行承擔責任。張某未出庭應訴。
法院認為,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或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李某與張某簽訂《參股協議書》后,李某給付張某10萬元并履行了相應的合同義務,結合已查明的張某并非某科技公司股東的事實,涉案《參股協議書》已不具備實際履行條件,故對于李某要求解除合同的訴訟請求,依法予以支持。關于李某要求張某退還股權出資款16.6萬元及利息的訴訟請求,結合李某舉證及協議書的實際履行情況,依法予以支持。對于李某要求某科技公司承擔連帶責任的訴訟請求,依據不足,不予支持。最終,法院判決解除《參股協議書》,張某退還李某股權出資款16.6萬元及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