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余棟暖棚、3000畝露地藍莓。走進寬甸滿族自治縣古樓子鄉古樓子村,馬上就能領略到“藍莓小鎮”的壯觀。每年近2000噸的銷售量實現產值近億元,引進的藍莓新品種正在育苗……村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古樓子村的巨變是我省民族地區發展的一個縮影。全面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向縱深發展,引導各族群眾共同團結奮斗、共享發展成果。黨的十九大以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民族工作,緊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民族工作主線,不斷推動我省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民族地區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民族團結氛圍日益濃厚,民族文化得到傳承弘揚。
全面發力
推動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
“十三五”時期,我省編制了《遼寧省少數民族事業“十三五”規劃》等省級“四規劃一意見”,合理確定民族地區、民族工作發展目標,統籌推進重點工程和重點任務,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成效新突破。2020年,8個民族自治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27.4億元、財政收入54.92億元,民族地區經濟實力明顯增強。
高鐵開通后,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的紫砂從業人員徐春鵬外出跑業務更方便了,以前輾轉換乘需要大半天才能到沈陽,現在只需要不到兩個小時。
基礎設施全面提升,助推民族地區發展走上了“快車道”。我省民族地區公路總里程達2.5萬公里,農村居民飲水氟超標等重點問題得到徹底解決,48.6萬人飲水狀況明顯改善,專項投資4.89億元支持民族地區農村電網改造升級,民族地區行政村4G網絡100%覆蓋,寬帶互聯網100%覆蓋。
民族地區社會事業取得長足進步,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穩邊固邊成效顯著。我省8個民族自治縣全部進入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均衡縣行列,8個民族自治縣的157所鄉鎮衛生院均為政府主辦,岫巖滿族自治縣、清原滿族自治縣、本溪滿族自治縣、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入選國家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對邊境地區254所中小學實施改造,建成飲水安全工程4389處。東部的自治縣森林覆蓋率均在71.3%以上,流經8個民族自治縣主要河流水質等級達到三類及以上。
形成合力
促進各族群眾共同富裕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全省各單位各部門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民族、財政、扶貧等部門各司其職、資源共享、相互配合,共同唱好“群英會”,打好“合力牌”。
“十三五”時期,我省將民族地區納入扶貧重點區域,有6個民族自治縣被列為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定點幫扶民族地區82個貧困鄉鎮,占全省定點扶貧鄉鎮的33.5%。民族地區堅持“五級書記抓扶貧”,通過實施民族鄉村產業化工程,建設產業扶貧項目,民族地區、邊境地區脫貧攻堅任務圓滿收官,整體面貌發生歷史性巨變,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進一步鞏固。
“全省少數民族百村產業工程”成為助推民族地區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著力點。岫巖縣洋河鎮灣溝村不僅利用民族專項資金建起了四棟高標準溫室大棚,還承接了楊家堡鎮和牧牛鎮的“飛地”項目——八棟溫室大棚,組團發展草莓、藍莓溫室種植,統一建設、統一管理、共同收益。
以民族專項資金為支撐,我省集中打造農業產業園區或基地,對不具備產業發展條件的貧困村以“飛地經濟”方式,扶持服務、小型農業基礎設施配套、旅游服務、倉儲物流和科技培訓等重點項目,形成民族鄉村脫貧致富的“一村一品”,促進民族鄉村各族群眾增收致富。2020年,在國家民委支持下,投入民族專項資金1.35億元,在100個少數民族建檔立卡貧困村實施產業項目100個,帶動3.8萬戶、14.3萬人穩步增收。
傳承創新
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前不久,根據丹東鳳城市大梨樹村原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毛豐美先進事跡創作的話劇《干字碑》,參加了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這部作品不僅展現了民族地區基層干部干事創業精神,也展示了濃郁的滿族文化。
近年來,省民族和宗教委、省教育廳、省體育局、省文聯多方合作,加強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基地建設,培養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人才,共同打造民族教育文化體育精品,讓民族傳統文化得到傳承弘揚。我省選送的話劇《祖傳秘方》在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榮獲劇目金獎、最佳編劇獎,滿族舞蹈作品《旗韻娉婷》成功入圍第二屆全國少數民族優秀舞蹈作品展演,蒙古族無伴奏合唱《酒歌》成功入圍第二屆全國少數民族優秀聲樂作品展演,第十一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表演項目《滿洲八旗建鼓》獲得綜合類一等獎……
傳承文化,更需創新形式。每學期,我省文體名家都會走進遼寧西藏班、新疆班,教授音樂、戲劇、舞蹈、毽球、武術、刺繡、剪紙等文體項目。我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的核心內容,創新發起“手牽手·共成長”行動,組織文體名家走進遼寧民族班的學校。全省共有15所內地民族班學校的4541名學生參與此次活動,通過文體名家與遼寧民族班學生“手牽手”,遼寧與西藏、新疆文化“手牽手”,不斷夯實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基礎。在此基礎上,省民族和宗教委在全省普通中小學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教育實踐活動,推選20所學校作為試點單位,強化思政課程,切實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于各族青少年心靈深處。(徐鐵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