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平坊步行街是成都猛追灣市民休閑區的核心街區之一。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郝飛 攝
望平坊的網紅書店提供了閱讀空間。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郝飛 攝
曾經,步行街飽受詬病:風貌千篇一律、業態低端重復;
最近,人們突然發現,有些步行街開始變得有趣起來……
國慶長假,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讓成都市望平坊步行街坐實了“網紅”的名號。最核心區僅1公里長的濱河商業街,7天時間吸引超過百萬游客打卡。
今年春節期間,位于眉山的“穿越盛世”商業水街成為“爆款”。短短400米的沉浸體驗式商業水街日均迎來5萬人的客流,讓該水街策劃宣傳總監王勐濤感到有些“吃不消”。
前兩年,步行街還曾飽受詬病:風貌千篇一律、業態低端重復。最近,人們突然發現,有些步行街開始變得有趣起來。10月23日,在成都舉行的“四川步行街生態合作論壇”上,一場關于步行街的N+想象被打開。
A 變臉的步行街
現代時尚與市井人文并存
白天,咖啡館里,打扮入時的年輕人端著咖啡凹造型,旁邊的茶鋪里,大爺大媽聊得正歡。晚上,酒吧、書店、國外品牌輕食餐廳、川酒川菜美食館亮起五顏六色的霓虹……望平坊步行街上各種風格混搭的畫面毫無違和感。
“現代活力時尚與傳統市井人文并存,其價值就在于除了提升商業流量之外,更塑造了一個服務于本地居民生活需求的未來社區樣板。”經信咨詢城市更新基金合伙人、望平坊項目負責人李童說。
望平坊步行街是一年多前重新打造開街的主題商業街,呈現出傳統步行街少有的多元化消費場景。李童用“一提二引”來概括:保留老牌底商,并對其進行軟硬件針對性提升;引進年輕化品牌入駐,以特色小店、網紅首店來孵化片區網紅屬性,突出新派成都精品小商業魅力。
人民紙箱廠、成華區國稅局老辦公樓曾是望平街上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經過改造,成華區國稅局老辦公樓已然變成了集“猛追灣故事館”“幾何書店”“共享辦公”多種業態于一體的新空間。在低樓層的“猛追灣故事館”里,通過數字技術和3D投影等高科技手段,展現猛追灣過去的城市記憶,中樓層與人民紙箱廠老樓相連,其引進的“幾何書店”在銷售書籍的同時還為市民提供了自習室;高樓層,則是中小企業的共享辦公區域。
“對商業步行街來說,能帶來穩定流量的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朝九晚五在這里固定辦公的群體,另一種是周邊的居住群體。”李童表示,這也是望平坊既保留提升原街道元素,又大膽引進共享辦公等業態的原因。
濃墨重彩演繹傳統文化
如果說望平坊的成功歸結于對消費群體的精準把握,那么“一條街帶火一座城”的眉山“穿越盛世”商業水街則是對傳統文化濃墨重彩的再演繹。從仿古建筑群到特色表演,從祈福神樹、水上市集到瑤池天街,去年開街以來,十大奇景的持續內容輸出,將東坡文化發揮得淋漓盡致。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但往往是內涵豐富、外延不夠。”水街開發運營方、眉山市金府集團董事長王忠認為,水街正是以通俗化的表達方式,將具有深厚底蘊的歷史文化進行轉化、娛樂化、生活化,從而打造出以“唐朝文化+宮廷文化+神話奇景”互相融合的大型宮廷沉浸式互動街區的獨特標簽,在網絡上不斷躥紅發酵。
盡管已是步行街的頂流名片,成都寬窄巷子依舊把“持續造血”放在首位。去年以來,包括泡泡瑪特、喜茶、阿布卡比等風靡國內外的新零售和時 尚 品牌相繼入駐,讓整條街始終保持年輕化的狀態。在寬窄文創投集團品牌總監唐偉看來,如何在引流的同時產生更多消費,這是步行街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必須面對的現實。“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寬窄巷子的客流超過了2000萬人次,但實際在步行街消費的不到400萬人次。”唐偉說,在寬窄巷子的游客群體中,20-30歲的年輕人占比已超過40%,因此寬窄巷子加大了對偏國潮、時尚品牌的引進。“我們希望游客不只是來打打卡,更能夠停留下來消費。”
B 變嚴的步行街
改造項目從50條減到30條
前不久,四川省級步行街名單“上新”,成都市萬象城商業步行街、樂山蘇稽美食文化步行街等8條步行街被列入2021年步行街改造提升試點,至此全省省級步行街總數達到23條。按計劃,2022年我省還將再改造提升7條步行街。
一個細節值得注意:此前出臺的《步行街改造提升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提出,力爭通過三年時間,在全省改造提升50條步行街,但根據新的安排,到2022年這一數據下降到了30條。
從50條減少到30條,背后的邏輯是什么?
“根據商務部對步行街改造提升工作‘嚴控數量、提高質量,防止一哄而上’的明確要求,作出調整。”省商務廳流通業處負責人介紹,去年全省已評出15條省級步行街,今年又評出8條,從評審要求來看,更加強調遵循規律、市場導向、立足存量。數量減少,目的就是要讓步行街改造提升能夠真正沉下心來。
街區轉型要厘清新消費內涵
更好保護和挖掘利用傳統文化,更好利用5G和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提升服務體驗,打造更多元化的消費場景促進消費升級……去年全省步行街改造提升計劃大力啟動以來,步行街的變化有目共睹。但在四川省商務經濟學會會長、步行街研究中心主任李東川看來,目前步行街改造提升過程當中仍存在諸多問題,特別是大多數區縣步行街還存在產權分散、招商困難、文化內涵挖掘不足等情況。
除了運營上的難題,如何快速跟上消費者不斷變化的需求,也是當下步行街轉型面臨的困惑。
伴隨著“90后”成為社會中堅力量、“00后”逐步走向職場,新生代消費群體漸漸成為市場主力,街區的改造必須重新審視這群年輕人的消費心理和方式。“新消費場景下的街區改造提升,首先需要厘清新消費的內涵,抓住新消費的特點,這樣才能有的放矢。”成都創新品牌孵化中心主任吳麗娟表示,“無論是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建筑風貌,還是交互體驗、慢行系統、街區運營等都需要構建全新的生態鏈。”
值得一提的是,在當天論壇上,四川步行街發展聯席會議機制正式建立。李東川介紹,未來,將集聚步行街全生態鏈資源,推動資源整合,引導更多國內外優質品牌商家和產品資源進入到各縣(市、區)的步行街,助力轉型升級。
2020年,全省主動參與改造提升計劃的62條步行街,經營面積突破385萬平方米,同比增長約10%;貢獻營業額488億元,同比增長約59.2%,增長勢頭強勁。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