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已過近四分之三,“十三五”規劃執行接近尾聲,“十四五”規劃被提上日程。在“十四五”規劃出臺前夕,9月21日,北京、湖南、安徽自貿區總體方案及浙江自貿區擴展區域方案發布,加之自2013年8月份以來陸續建立的18個自貿試驗區,我國自貿試驗區數量已增至21個,且累計至今已形成了260項制度創新成果,成效顯著。
值得劃重點的是,三個新自貿區總體方案均提到深化金融領域開放創新,其中首項措施就是:擴大金融領域對外開放。
專家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趙錫軍:
從地理布局來講,此次自貿試驗區的建設,體現了我國金融領域開放在不斷地向縱深發展。以往金融領域改革開放,大多在經濟比較發達的沿海地區,如深圳、上海、浙江等地。而這次在安徽、湖南建立開放試點,表明金融領域的開放向縱深內地在拓展。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
此次自貿試驗區總體方案都在強調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特別為高端制造業、先進制造業、高端服務業服務,有明確的服務對象。其次,金融業更加開放,采取了一些具體的開放措施,使這些地區金融既面向世界,與世界的金融業相對接,又立足于本地,為本地的先進制造業,高端服務業服務。同時,深化金融領域開放的前提是安全、可防可控,而“防范化解重大風險”也是三大攻堅戰之一,因此,三個方案中也明確提出建立健全金融風險防控體系。
此次自貿試驗區在深化金融領域開放創新方面有哪些特點呢?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
每個自貿試驗區既有相同之處,又各有特點,但共同體現出高科技的一面。之前的自貿區雖然也有強調科技創新的一面,但分量不如這三個自貿試驗區重。新的自貿試驗區最大的亮點,主要是在于高科技產業、高科技產品、高科技企業的集聚。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趙錫軍:
北京自貿區提出的“開展本外幣一體化試點”,考慮到了如何發揮境內境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作用問題。從金融角度來講,這也是拓展開放領域更加關鍵的做法,體現了我們雙向開放的特點。但這對管理上會有更高的要求,在操作上需更加細致,對風險點的控制要設計更加合理,對可能帶來的利弊影響也需分析地更加透徹。從這個角度講,這體現了更高質量開放特點的舉措,對管理和運行方面,也帶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
商務部副部長兼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王受文:
建立自貿試驗區在改革開放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此前,我國已陸續建立了上海、廣東、遼寧、海南、山東,一共18個自貿試驗區。這次自貿試驗區進一步擴容,其目的是通過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深層次的改革探索,激發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通過更高水平的開放,推動加快形成發展的新格局。
在今年疫情的特殊情況下,各個自貿區積極出臺相關政策,為穩外貿穩外資發揮了積極作用。
例如,山東、江蘇、廣西、河北、云南、黑龍江6個自貿試驗區和上海臨港新片區堅持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兩手抓,充分發揮自貿試驗區先行先試作用,多措并舉解決企業融資難、用工難、履約難,在加快產業聚集和推動開放型經濟發展方面推出了許多創新舉措。
在服務外貿外資企業方面,煙臺片區組建涉外人員服務專班,推出日韓企業國際包機,幫助20多家企業300多名外籍員工返崗。黑龍江黑河片區發揮對俄合作優勢,協助中醫藥進出口企業復工復產,通過跨境電商海外倉等助力企業防疫物資進出口;
在支持企業融資便利化方面,河北累計出臺33條專門支持政策措施,推動相關銀行向自貿試驗區內39家企業提供7億元的授信額度;
在推進貿易便利化方面,廣西崇左片區友誼關口岸實現口岸、保稅、跨境電商等多種業務在同一卡口自動放行,通關時間縮短80%,為企業降低成本約2億元,上半年友誼關口岸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29.6%。
此外,廣東、天津、福建三個自貿試驗區在疫情發生以來,持續聚焦企業復工復產關切的“人、財、物、鏈”四大訴求,多措并舉,幫助區內企業抗擊疫情,推動復工復產。
未來,自貿區如何進一步發揮穩外資、穩外貿的作用?
麻袋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蘇筱芮:
有三個方面可以進一步加強:一是自主權。在戰略目標層面,自貿區需體現“自由貿易”的特色,賦予自貿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具體模式如在創新服務貿易管理方面引入負面清單管理模式,于有條件區域內最大限度放寬服務貿易準入限制,既有利于自貿區內“放管服”改革,也有利于推動自貿區經濟縱深發展。
二是金融科技。金融科技是當前為實體賦能的重要驅動力,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的逐步落地亦為外資外貿注入活力,在促進貿易便利化、推動跨境結算等方面發揮了充分作用。
三是數字貿易。當下,我國身處數字經濟的浪潮中,自貿區可以通過鼓勵發展數字經濟背景下的新模式新業態、探索數字貿易與產業的具體結合,最終實現自貿區經濟從高速發展到高質量發展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