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彭雅惠 通訊員 張瑜 曾佳
大自然慷慨,將它從地球誕生以來不斷積攢的許多“珍寶”饋贈給湖南,每一個都美得不可方物——
“具有絕妙自然現象或罕見自然美”的武陵源、“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階段突出例證”的崀山,被評選為“世界自然遺產”;
【資料圖】
全國最大丹霞峰林之一的萬佛山-侗寨,被評定為國家自然遺產;
儒釋道文化與山水和合共生的南岳衡山、罕見的地質遺跡紫鵲界梯田-梅山龍宮、“驚世大發現”里耶-烏龍山、中華民族始祖炎帝長眠處炎帝陵-桃源洞,被評定為國家文化和自然雙遺產。
過去30多年,湖南自然遺產從無到有、由小漸大,如今總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里,涵蓋了自然美、地質地貌和生物生態三大突出價值。通過保護這些“一湖三山四水”生態屏障中最核心的戰略資源,我省持續筑牢生態強省的根基。
保護永遠是第一位的
亙古星宇下,炎帝陵靜立千年。
肅穆行禮的炎黃子孫,擊鼓九通,鳴金九響,追溯華夏始祖的歸根之地和中華文化的發端之源。20世紀80年代,我省開始炎帝陵修復工程,如今已現宏偉規模。
“這些國家文化和自然雙遺產,涉及考古遺址、古建筑、自然和文化景觀、遺產線路等多種類型,展示著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傳承、獨具特色的精神追求和一脈相承的生態智慧。”省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對于文化根脈,保護永遠是第一位的。
2017年,中央環保督察指出“世界自然遺產”武陵源存在若干突出環境問題。聞風而動,立行立改,張家界市在3個月內強力拆除違章建筑1.1萬平方米,關停客棧198家、餐館32家,補栽紅豆杉、金絲楠、樟樹等苗木5000余棵,恢復植被6277平方米。同時,全面開展遺產地水、大氣及聲環境、固體廢棄物的監測和整治。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組評估,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保護狀況從第三檔提升至第二檔,呈良好態勢。
據介紹,我省大力推進自然遺產保護立法和規劃編制工作,武陵源、崀山、南岳衡山、紫鵲界梯田-梅山龍宮、萬佛山-侗寨等5地均通過出臺專門保護管理條例;里耶-烏龍山、炎帝陵-桃源洞等2地由縣政府制定了相關保護管理辦法。7處遺產地都相應編制了總體規劃,特別是崀山和萬佛山-侗寨還制定了保護民族特色建筑相關規定,有效加強了自然和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傳承。
科研為保護提供支撐
“大氣、巖石、地下水、土壤、植被、動物、微生物……這些都是旅游可持續發展觀測點研究的對象。”武陵源風景名勝區和國家森林公園管理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國第一個可持續旅游定位研究站在武陵源群山之中揭牌,到今年春季已經展開相關科學研究16個年頭,“這片地區是我省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戰場之一”。
這些課題的研究及成果運用,為武陵源遺產地的資源保護、旅游產品開發、景區規劃評估與修編等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學術支撐。
武陵源是一個代表,也是一個縮影。
我省在自然遺產地有效開展了多項科研監測活動,先后同中科院、中山大學、同濟大學、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吉首大學等眾多科研機構和高校合作,開展自然遺產的森林資源保護、旅游可持續發展等課題研究,加強遺產資源監測,為深化遺產地保護奠定了基礎。
在科研推進中,專家們發現了湖南新記錄物種白線樹蛙、特有物種張家界金腰和張家界山黑豆等;在崀山,科研機構先后發現了大黃花蝦脊蘭、唇柱苣苔、崀山毛茛、羅氏樓梯草等特有物種,其分布格局對植物地理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探索可持續發展路徑
“去年,紫鵲界的紫貢米賣出了7萬公斤以上。”省林業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紫鵲界梯田面向全球開啟精準扶貧和保護梯田新模式——“梯田全球認租”活動,由企業認租7.56公頃,同時發展了稻田養魚、稻田養鴨等產業,實現了遺產活態傳承。
探索可持續發展路徑,是用好自然遺產的“當代考題”。
30多年來,我省著力推動自然遺產地結合實際開展旅游展示活動,帶動旅游服務、土特產加工、手工藝制作、文創展示與銷售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取得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
利用崀山品牌影響力,實施“旅游+”融合發展,郴州成功打造3條精品臍橙旅游觀光帶,建成臍橙旅游觀光園21個,休閑農業企業26家,生態旅游蓬勃發展。
武陵源30多年累計實現旅游總收入700億元,帶動當地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大幅增加……
“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被提到一個前所未有高度,自然遺產保護管理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階段。”省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后,我省將著力打造湖南生態旅游節系列活動等平臺,講好湖南自然遺產發展故事,傳播發展的“好聲音”,讓最美“遺產”綻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