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里,聽取蛙聲一片
——屈原管理區“種田達人”陽岳球發展生態循環種養農業
(相關資料圖)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劉永濤 周磊
6月28日,記者走進岳陽市屈原管理區河市鎮三和村生態循環種養基地,50個標準化種養大棚整齊排列,每個大棚占地約一畝,實現恒溫恒濕管理。大棚內,水稻肆意生長,青蛙棲息其中,稻蛙和諧共生。
“基地采取‘水稻+龍蝦+青蛙’套種方式,將一季一收變為四季多收,最大化利用土地,幫助農民拓寬增收渠道。”基地負責人陽岳球告訴記者,去年他試點的0.6畝地,盈利3萬元。
陽岳球是當地公認的“種田達人”。
多年前,從供銷社下崗的陽岳球發現,不少老一輩農民對新技術接受度不高,部分人甚至排斥。陽岳球萌發了規模化、機械化種田的念頭。
2009年,陽岳球牽頭成立岳陽市屈原管理區惠眾糧油專業合作社,統一供應良種、工廠化育秧、機械化種植、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品牌訂單收購;建設惠眾生態農莊,發展第三產業。如今,合作社流轉土地4600余畝,入社農戶236人,年收入3000余萬元。
水稻種植模式不斷成熟,但畝均利潤并不高。
怎樣在種好田的同時提升效益?為解決這一難題,去年他開始探索循環種養模式,將0.6畝地改造成“大棚+水田”,春季種蓮藕,夏季種水稻,秋季養青蛙,冬季養鴨子,收益可觀。
今年,陽岳球與河市鎮三和村合作,流轉土地100畝,建設大棚。請教專家后,他將種養模式改良為“水稻+龍蝦+青蛙”套種模式。三和村以60萬元入股生態循環種養基地,年底將獲得30%的利潤分紅。
“生態種養模式進行自動化管控,不需要使用化肥農藥,確保‘舌尖上的安全’,既能保證糧食生產面積、產量,又增加土地綜合種養收益,一舉多得。”陽岳球解釋,青蛙吃蟲可幫助水稻防治農作物蟲害,其排泄物是天然有機肥,能提升土壤肥力,減少農業面源污染;水稻又能為青蛙生長提供遮陰休憩場所,優化青蛙生長環境。
通過大棚養殖,青蛙和小龍蝦可以反季節上市,市場價可觀。陽岳球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前光種水稻,收成好時每畝利潤約300元;采用循環種養模式后,一年可收成兩季水稻、兩季龍蝦、一季青蛙,每個大棚年利潤約3萬元。根據他的估算,今年50個大棚的利潤將超過150萬元。
“還有5個村想合作建設基地,目前正在規劃中。”陽岳球說,他想不斷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讓大家靠種田也能過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