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7月7日訊(全媒體記者 李琪 實習生 左依婷 陳慧娜? 通訊員 王鑫)7月7日,小暑,這是24節氣里的第11個節氣。三伏天就出現在小暑與處暑之間,是全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時段。
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游海介紹,小暑養生既要利用好“暑”,也要注意防“暑”。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如何用“暑”
春夏養陽,夏日陽氣旺盛浮于外而虛于內,故當養護內虛之陽。夏季萬物生機勃勃,養生應順應節氣,晚睡早起,保持情志愉快,使氣機宣暢,通泄自如,保護機體陽氣。
冬病夏治,“冬病”指某些好發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變,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風濕與類風濕性關節炎、老年畏寒癥以及屬于中醫脾胃虛寒類疾病。夏季這些病情有所緩解,趁其發作緩解季節,適當地內服和外用一些方藥,以預防冬季舊病復發,或減輕其癥狀。
如何防“暑”
1.宜吃與不宜吃
小暑時節,天氣炎熱的同時,濕氣同樣厚重,人體脾胃受阻,容易苦夏。飲食宜吃清淡,不宜吃油膩。可用薏苡仁、白扁豆、荷葉煮粥吃。多食薄荷、生姜、荷葉、陳皮等醒脾的食物,同時可以多食用一些清淡解暑的食物,如薏米、粳米、綠豆、苦瓜、番茄等。
小暑天氣炎熱,食物容易變質、滋生細菌,不宜食用過夜的食物或存放冰箱過久的食物,以免出現急性胃腸炎。急性腸胃炎輕癥患者應及時補充水分,可以酌情使用中藥黃連素或楓蓼腸胃康,不宜盲目使用抗生素,應咨詢專業醫師后考慮使用。病情較重時或有糖尿病等基礎疾病的患者應及時就醫。
2.宜涼與不宜涼
夏季,許多人愛喝冷飲、吃冰淇淋,確實有清熱消暑之功。小暑時節可以喝清涼飲料,但不宜過量,不宜溫度過低,也不宜出汗或劇烈運動后馬上進食。
吹空調是夏季消暑方法之一,但對于有基礎疾病、皮膚散熱障礙的人群,宜通風涼爽,少吹空調。夏季也不宜長時間吹空調,容易誘發以頭暈、乏力、頭痛等為表現的空調病。
夏季,經常有老年人因為節約,不開風扇或空調而出現中暑。醫生提醒,這個季節出現頭暈、乏力、惡心等癥狀時,一定要當心中暑。尤其是高溫作業人員,宜適當備用十滴水、藿香正氣水等防暑藥品,時刻關注身體狀況,中暑加重時應盡快前往醫院。
3.宜靜與養護心臟
小暑時節,天氣炎熱,人們容易煩躁不安,愛犯困,少精神。對應這一時節的特點,在養生健康方面,應該根據季節與五臟的對應關系,養護好心臟。
醫生提醒,今年夏季,厄爾尼諾現象嚴重,天氣炎熱,養生主張順應自然,不妄勞作,保持輕松安寧的心情。一旦發生中暑等突發情況,應及時前往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