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8月3日訊(實習生 郭正妍 記者 王一辰)八九十元包下一周工作日的包餐配送,不用操心每天吃什么、不用大熱天出門“覓食”……方便省力的周卡、月卡配餐制外賣服務在城市打工人和學生群體之間悄然流行。看起來輕松便捷的包餐外賣,熱度背后卻存在著不小的食品安全隱患與生產經營風險,記者對此展開了走訪。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省心又省力,外賣包餐成為年輕人的長期飯票
黃小姐是長沙一家會計事務所的工作人員,單位沒有食堂、租住的套間也沒有廚房,平時黃小姐都靠點外賣和下館子解決吃飯問題。飯店的飯菜五味俱全,但吃久了難免有些膩味,而重油重鹽的外賣風格,多少也讓她有些擔心營養健康……因此,當黃小姐在小紅書上刷到“周卡98元、月卡799元”的輕食配送外賣時,一時間大為心動,嘗試定下了一周的配餐。
“不說多便宜,還是挺劃得來的,98元一周五餐,一頓也就不到20元,跟之前自己點外賣的價格差不多?!秉S小姐跟記者算了一筆賬,這也是大部分包餐外賣的平均價格,“當然,也不是為了省這幾塊錢,最主要的還是圖一個省心。”在黃小姐看來,月卡配餐最有吸引力的地方,還是在它每日更換不重樣的菜單,這對“選擇困難癥”的黃小姐來說相當友好。
(受訪者供圖)
記者采訪了幾位訂購了周卡、月卡配餐的顧客,發現這項服務的消費用戶大部分都是公司白領以及大學生,他們選擇訂餐的原因也通通指向包餐服務的幾個標簽:省心、劃算、健康。
那么,這一周包餐體驗感如何呢?黃小姐表示味道還不錯:“一星期下來還是挺輕松的,隔三岔五定個周卡應該會是我的選擇。”
被這種便利服務“種草”的,當然不止黃小姐一人。近年來,周卡、月卡配餐制外賣如雨后春筍一般在各大城市冒芽生根。在小紅書,長沙“包月減脂餐送上門”的熱帖能收獲接近三百點贊和四百條以上的評論詢問,“家庭外賣”熱詞則擁有高達三千四百多萬的瀏覽量,在抖音上,“成人小飯桌”話題也擁有兩千八百萬的總播放;而與這些詞條相關聯的,還有“創業”“掙錢”等關鍵詞。網絡熱度之下,是包餐外賣這一餐飲行業新興賽道的持續紅溫。
(包餐外賣網絡數據火熱)
包餐服務熱度攀升背后,是安全與權益的隱憂
開發新賽道的同時,周月卡配餐外賣同樣存在著不小的隱患。記者了解到,許多包餐外賣商家并沒有實體店面,多數是在家庭廚房制作菜品進行配送,無法向消費者提供市場監管部門所要求的工商營業執照和食品經營許可證、健康證。
除此之外,大部分外賣的訂餐交易都是通過微信轉賬進行,而這種延后消費的模式,并不能確保商家能按約履行;顧客與商家出現糾紛時,也沒有合適的第三方監管機制能夠幫助進行維權與協調。
家住德思勤附近的陳先生就向記者反映,自己在訂購月卡包餐時踩過雷:“說好十二點送到,結果下午快兩點才拿到盒飯,都放壞了。想退款,商家又不同意;想投訴,也不知道找誰才好?!标愊壬粷M地說道:“體驗很差,以后不會再訂了。”有此類遭遇的消費者,在互聯網平臺上也并不少見。
(消費者在網絡平臺分享遭遇)
消費者擔心的隱患,也是從業者猶豫的“雷點”。陳女士是一名95后創業者,今年四月,她開始從事包餐外賣一行;但兩個月之后,她就結束了自己短暫的職業生涯。
談及為什么不再繼續送餐,陳女士說道:“一個是我個人精力有限,自己配送一次最多也只能送十份盒飯,除掉原料、加工費,也賺不了太多錢;二是擔心做不好餐飯的品控,萬一有客人吃壞肚子,那就麻煩了?!?/p>
沒有工商營業執照和食品經營許可證,就沒辦法注冊美團、餓了么等第三方配送平臺,同時也讓陳女士常常擔心因出現食品安全問題而受到有關部門的查處。包餐外賣這一新事物目前在多方面界定模糊,得不到官方認證以及其所代表的違規風險,成為了包餐外賣前景版圖上難以抹去的陰影。
讓包餐外賣真正“包放心”,還需多方共同努力
根據《食品經營許可管理辦法》的規定,申請食品經營許可應當嚴格符合相應的場所、原料等標準;同時,《食品安全法》也要求,從事接觸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的食品生產經營人員應當每年進行健康檢查,取得健康證明后方可上崗工作。這些條件對現階段的包餐外賣而言,似乎是比較遙遠的。
湖南物我律師事務所梁吉律師對此表示,“私廚包餐外在食品安全、經營場所等諸多方面都游離于監管之外;在政策許可方面應該持一個謹慎的態度,不能僅僅考慮消費者和從業者的需求,必須堅持食品安全第一。”同時,他也認為,政府可以在確保食品安全的基礎上,適當優化相關手續。目前,已經有地區出臺了針對兒童托管餐飲的《“小飯桌”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對這一特殊的餐飲業商家做出了有區別度、針對性的約束與規范,這對于成年人的“小飯桌”——包餐外賣來說,或許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有十年餐飲經驗,湖南湘回家吃飯餐飲集團董事長馬文武認為,周卡、月卡包餐制外賣服務的興起,是順應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和消費者快節奏生活需求,對當前餐飲市場的一種補充和延伸。不過新興之余,缺少監管、存在食品安全隱患是其難以回避的風險。希望這種包餐服務在為消費者帶來便利的同時,也能得到政府有關部門的及時監督管理,社會、市場、商家、媒體、監管職能部門、個體消費者多方共同努力,才能讓這個餐飲新賽道以一個更合規、健康、持續的方式繼續發展。
“希望政府和市場能一起培育、嘗試、探索出一條更加可行、便民、安全的長效機制?!绷杭蓭熣f道。
(一審:熊泊宇 二審:鄧望軍 三審:石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