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8月6日訊(全媒體記者 李成輝 實習生 唐潔穎 通訊員 劉友瓊)種水稻就像種韭菜,割完一茬還能再收一茬,播種一季可實現雙收。眼下,湖南再生稻頭季正在收割中,各地再生稻喜獲豐收。8月6日,記者從長沙市農業農村局獲悉,由湖南農業大學、省水稻研究所、長沙市農業農村局等專家組成的驗收團隊,對寧鄉市資福鎮合星村再生稻示范片的再生稻頭季進行實收實測,頭季畝均產量732.36公斤。
每畝再生稻增收300多元
【資料圖】
連日來,長沙各再生稻田內,種植戶搶抓農時收獲水稻,田間地頭機器轟鳴,收割機來回穿梭,一片熱鬧景象。
8月5日,寧鄉市資福鎮合星村再生稻示范片,2臺收割機在208畝再生稻田里來回穿梭,看著一粒粒顆粒飽滿、顏色金黃的稻谷,從收割機出糧口翻滾而下,落入運糧車中,趙紅兵滿臉喜悅。
作為當地有名的種糧大戶,去年在一個技術培訓班中了解到了再生稻,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種植了100畝“試驗田”,增收效益明顯,“一次插秧、兩季收獲,省種、省藥、省肥、省人工,每畝增收300多元。”
今年,趙紅兵在流轉的720畝水田中,又擴種了100余畝再生稻,經過前期的精心管理,頭季畝均產量達732.36公斤,“比早稻還高了200多公斤呢!”
“此處再生稻示范非常成功。”驗收專家組一致認為,種糧大戶趙紅兵兼顧稻谷品質和提升種糧效益,探索適度經營、合理布局生產模式,增產效果明顯,建議大面積推廣。
再生稻相當于水稻生“二胎”
再生稻是在頭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樁重新發苗、長穗,進而抽穗成熟的水稻,相當于水稻生的“二胎”。
長沙市再生稻生產專家指導組成員王少希介紹,利用頭季稻收割后稻樁上存活的休眠芽,在適宜的水、溫度、光照和養分等條件下重新發苗,萌發再生蘗,進而抽穗成熟,再收一季。
省再生稻首席專家、湖南農業大學教授唐啟源認為,再生稻一種兩收,利用水稻品種的再生屬性,收獲一季后,高留禾蔸生長再生季,相當于只需一季成本;頭季加上再生季,畝產過噸糧,糧食總產有保障。
在我國南方種植一季稻熱量有余而種植雙季稻熱量又不足的稻麥兩熟區,或雙季稻區僅種一季中稻的稻田,再生稻是提高復種指數、增加單位面積稻谷產量的主要措施之一。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推動南方省份發展多熟制糧食生產,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發展再生稻。這也是再生稻首次被寫進中央一號文件。
力爭2030年示范區實現“雙季噸糧”
實際上,再生稻在長沙并非新鮮事物,早有小面積種植、呈零星分布,種糧主體對再生稻種植接受度也比較高。
往年雙搶時節,是長沙智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長沙縣種糧大戶戴智勇最忙碌的時候,既要搶收,又要搶種,收割機、插秧機“總動員”,起早貪黑也忙不過來。
6年前,戴智勇將目光投向了再生稻。在唐啟源團隊的指導下,如今戴智勇已經成了種再生稻的“田秀才”,其再生稻面積逐年增長,產量也越來越穩定。戴智勇說,現在,再生稻綜合產量及稻谷價格和雙季稻差不多,最關鍵的還是節省成本。
記者了解到,因地制宜發展再生稻,促進糧食生產穩定發展,長沙專門印發《長沙市再生稻生產工作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市再生稻播種面積18萬畝,再生稻再生季平均畝產達到260公斤,示范區域實現雙季850公斤;到2030年,全市再生稻播種面積22萬畝,再生稻再生季平均畝產達到310公斤,示范區域實現‘雙季噸糧’”。
鏈接
再生稻米質優、口感好
專家表示,再生稻第二季產量較第一季大幅減少,但再生季錯開了病蟲害高發期,不需打農藥,稻米質優、口感好。
四川省農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研究員徐富賢和團隊此前做過試驗,通過對10多個水稻品種的食味值測定發現,再生稻米飯的適口性和滋味明顯優于頭季稻。
“蛋白質和直鏈淀粉是大米的主要成分,會影響食味值。”徐富賢說,相較于頭季稻,再生稻大米的蛋白質含量低1%左右,直鏈淀粉含量高2%左右。一般來說,大米的蛋白質偏低,口感會相對越好。
米質優、口感好,自然能賣好價格。記者在多個線上購物平臺搜索發現,再生稻再生季大米的售價普遍在15元/公斤左右,比普通大米價格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