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8月23日訊 “雞嗶你”“我沒k”“尊嘟假嘟”等新一波網絡用語來襲,中小學生玩起梗來樂不思蜀。“玩梗”屬當下潮流,但一些粗俗無聊的“爛梗”流行,引起了廣泛關注。近日,三湘都市報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看當下應如何為“互聯網一代”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不會用“梗”不合群?“玩梗”成風引擔憂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周末在長沙一處漂流景點,許多家長帶著自己的孩子來游玩。山林里景色宜人,任欣玥和任新遠的媽媽想要他們用一首詩進行描述,但是他們卻抖起了機靈,這對姐弟惡搞古詩歌,進行了“比梗”大賽。還在上幼兒園的弟弟任新遠背起了《靜夜思》,背著背著劍走偏鋒:“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我叫郭德綱。”姐姐任欣玥不甘示弱惡搞了《贈汪倫》:“李白乘舟不給錢,一腳把他踹下船,不知李白死沒死,突然飄來一張紙,寫著我沒死。”
除惡搞古詩詞外,“雞你太美”“芭比Q”“電搖小子”等一些網絡“爛梗”成為孩子們的新型“社交語言”。長沙一名正讀小學四年級的男孩告訴記者:“我是在短視頻和同學身上學到的。如果接不住‘梗’,可能會被同學嘲笑,無法融入群體。”
記者發現,孩子們大多都是在抖音、快手等常用的短視頻平臺中學來的這些網絡用語,認為只有會說一些“網梗”才真正跟上了潮流。
任欣玥和任新遠的媽媽認為,傳統文化尤其是古詩和一些名人常被惡搞,沒有精神內核支撐,看似朗朗上口,卻只是透露了低俗怪誕的心理。
“網上部分流行語戾氣十足,對于正處在行為習慣養成關鍵時期的低年級孩子來說是不合時宜的,而且很不禮貌,顯得沒有教養,我很反感。”家長王先生說。
觀點:教會孩子辨別“網梗”好壞
那么,到底該如何用“梗”呢?“雖然我也經常上網,但‘你個老6’‘我沒K’‘切爾西’等網梗還是在學生口中了解到的。現在的孩子不僅會說網梗、自創打油詩,還會收集網絡表情包,通過電話手表和同班同學建群進行表情包玩‘梗’互動。”長沙諾寶貝之家愛心托管班老師李冉表示,學生能夠自創打油詩,說明有十足的創造能力,但是這樣的創造能力用在了虛無縹緲之地,而在“爛梗”荼毒之下他們也會逐漸向低俗文化靠近,愈發喪失自我思考能力、自我辨別能力。
采訪中,不少老師都表示自己的課堂上是禁止使用一些網絡詞匯的。婁底市新化縣鐵牛中學教師李雪桃告訴記者,他們會對經常使用“網絡爛梗”的學生進行懲罰機制,發現第一次是扣操行分,第二次是集體批評。
“‘玩梗’不是天性,模仿才是天性。現在的學生‘玩梗’只是他們的社交方式,雖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正向社交,只要教會他們如何辨別和使用‘網梗’,其實也不會對學生的三觀形成實質性的影響,可能過一段時間,孩子說多了覺得沒有意思了,自然而然地就不會再去提起。”李冉說。
■全媒體記者 劉鎮東 黃京?實習生 周巧 王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