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愛爾眼科(300015)舉行2022年度業績說明會。執掌這家全國最大眼科醫療機構的董事長陳邦表示,三年疫情后,今年的公司發展將恢復正常上升趨勢,“我們對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相信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公司的股價終能反映公司的價值”。
今年回歸正常成長
去年,愛爾眼科經歷了外部不可抗力因素的挑戰,業績增速較往年有所下滑。2022年,實現營業收入161.1億元,同比增長7%;歸母凈利潤25.24億元,同比增長近9%。疫情在今年一月的尾聲,影響了公司一季度業績修復速度:2023年第一季度,愛爾眼科營業收入50.21億元,同比增長20%;歸母凈利潤7.81億元,同比增長28%。
(資料圖片)
疫情對愛爾眼科的影響首先體現在就診量,并進一步拖累了盈利能力。在疫情期間,愛爾眼科多地醫院多次限流或停診,2022全年實現門診量1125.12萬人次,同比增長10%;手術量87.07萬例,同比增長6.5%。同時,愛爾眼科當年醫療主業毛利率小幅下降1.49個百分點,達50.39%。
愛爾眼科董秘吳士君表示,業務增速受到制約的背景下,折舊、攤銷、人力成本相對剛性以及20周年慶階段性優惠等原因,導致毛利率短期下滑。吳士君強調,隨著外部環境恢復正常,醫院步入正常成長階段,毛利率長期穩中趨升,“今年一季度收入增長20%以后,毛利率呈現上升趨勢”。
目前,愛爾眼科已經在經營端感受到了明確的升溫跡象。財務總監劉多元表示,進入第二季度,4月份經營成果已恢復到2020年之前的發展態勢,他預計,“5、6月份公司經營業績也能達到預期目標”。
總經理李力分析稱,手術量的提升,一方面是疫情解封政策極大釋放了患者的就醫需求。其次,“集團也在本年度持續加強醫療服務創新和患者健康教育,極大促進了患者的就醫意愿”。
目前市場關注的人工智能技術,就是愛爾眼科提升加強醫療服務創新的重要方向之一。李力介紹,目前公司已經引進了一些AI眼底相機,并自主開發了一些AI輔助診斷系統,可對16種眼病進行診斷。
目前,愛爾眼科通過自主研發和與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的深度合作,搭建了眼科影像處理平臺并構建了多眼病的眼底AI輔診模型;雙方還共同建立了數字眼科聯合實驗室,開展了多個面向眼科臨床的人工智能項目。李力透露,“目前雙方合作進展順利,已經取得了一些階段性成果”。
回應OK鏡集采等話題
此外,愛爾眼科還在本次業績說明會上就投資者廣泛關注的業務增長空間、OK鏡集采、業務出海等話題作出回應。
在市場發展空間方面,吳士君回應稱,目前眼科各項細分醫療服務的滲透率都處于極低水準,同時新業務如干眼癥、老花手術也處于剛起步階段,“眼科醫療行業空間將越來越大”。
在OK鏡集采方面,劉多元介紹,目前公司OK鏡集采僅限于“河北省牽頭三明采購聯盟醫用耗材集中帶量”的采購邀請階段,約定采購量為14342片。劉多元強調,“愛爾眼科醫院布局全國,除上述范圍外的醫院暫時未收到OK鏡集采相關文件;另外,收到該文件的醫院,目前僅限于個別品種參與集采,對公司視光業務目前影響不大”。
吳士君進一步補充道,中國大陸的OK鏡滲透率處于極低水平,若通過集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門檻,以價換量,讓更多青少年受益,將是一件有社會價值的益事。同時,放量后會產生規模經濟,逐步出現強者更強的趨勢。
愛爾眼科對海外布局的前景也較為樂觀。吳士君介紹,縱觀7年來的國際化之旅,公司海外業務總體上保持了健康增長,并與大陸業務實現了有機聯動,讓大眾享受到了國際最先進的眼科醫療技術和服務。“從今年起,海內外在技術、服務、學術等方面的聯動將進一步增強,公司全球化布局的優勢,將越來越明顯”。
陳邦總結稱,愛爾眼科是一個布局全球,服務三十億人口的國際化眼科醫療服務集團,公司將以國內市場發展為主體,國內國際共同發展。“在任何一個市場,我們都將不斷努力,提高技術水平、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力爭更好地為廣大患者提供眼科醫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