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清盤基金已達101只(A/B/C類分開計算,下同),去年這一數據是33只。
根據21世紀資本研究院數據,其中清算最多的是兩類基金是債券基金48只,混合型基金33只。
固收基金成為清理的重災區。
就連近年備受機構推崇的“固收+”,也受到波及。今年以來,有15只“固收+”基金清盤。
而背景是,今年股市和債市皆出現大幅波動,一邊機構力推“固收+”基金,一邊“固收+”基金清盤加速。
究竟發生了什么?
“今年清盤基金的情況,由于規模較小觸發合同終止條款的情況居多,還有一部分是持有人大會表決通過。但整體來說清盤基金基本上業績表現一般,規模較小。”好買基金研究中心研究員嚴雄表示。
清盤基金激增
事實上,今年清盤基金數量同比翻倍增加。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4月21日,今年以來清盤基金數量達到101只(A/B/C類分開計算,下同),比去年同期33只增加68只,同比激增206%。
其中,債券型基金最多,為48只,占比47.52%,是各類型基金中清盤數量最多的產品類型。此外,排名第二的清盤類型是混合型基金,達33只,股基為18只,QDII為2只。
值得注意的是,“固收+”也有15只清盤,分屬7家基金公司。
具體來看,清盤的“固收+”基金分別為:華泰柏瑞豐匯A、華泰柏瑞豐匯C、國投瑞銀歲贏利、建信穩定添利A、建信穩定添利C、景順長城景頤宏利A、景順長城景頤宏利C、南方榮安定期開放A、南方榮安定期開放C、景順長城景瑞睿利、中海添順、南方甑智、中歐達安一年、建信瑞福添利A、建信瑞福添利C。
包括三種“固收+”典型代表,偏債混合型基金達8只,二級債基5只,一級債基2只。
其中今年清盤的“固收+”基金比較多的基金公司包括:建信基金4只(二級債基:建信穩定添利A/C份額;偏債混合型基金:建信瑞福添利A/C份額);景順長城基金3只(二級債基:景順長城景頤宏利A/C份額;偏債混合基金:景順長城景瑞睿利);南主基金3只(偏債混合基金:南方榮安定期開放A/C份額、南方甑智);華泰柏瑞基金2只(一級債基:華泰柏瑞豐匯A/C份額)。此外,國投瑞銀、中海、中歐各有一只。
一邊是清盤基金數量的大增,一邊是近年來我國公募基金規模大幅增長。根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2月底,我國公募基金資產管理規模合計為19.89萬億元,較2019年末增長34.70%,創歷史新高。
截至2021年2月底,公募基金管理規模達到21.78萬億元,較去年底增長9.50%。
而“固收+”基金在去年規模更是突飛猛進。數據顯示,2020年度,全市場“固收+”策略基金發行數量超百只,總規模超過3000億元。
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截至4月21日,“固收+”新成立的基金已超過200只,總規模超過2000億元。
種種跡象都表明,基金行業的競爭正在加劇,業內人士認為,“固收+”的競爭也從藍海變成紅海。清盤正是這種市場競爭下的一種體現。
業績和規模之殤
今年以來,出現了不少“固收+”基金清盤現象。
4月20日,華泰柏瑞公告,2021年4月21日,華泰柏瑞豐匯基金進行清算。
公告表示,“根據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表決通過的議案及方案說明,本基金將于2021年4月21日進入清算期,基金管理人不再接受持有人提出的份額贖回、轉換轉出申請,本基金的申購、轉換轉入亦不再恢復。”
華泰柏瑞豐匯基金屬于一級債券基金,是“固收+”基金的一種類型。
根據Wind數據顯示,華泰柏瑞豐匯A成立于2014年12月11日,最近1年收益-2.53%,成立以來收益23.73%,年化收益3.40%。今年以來華泰柏瑞豐匯A收益為-1.18%,而同期基準為1.31%,華泰柏瑞豐匯A跑輸基準。總體來看,該基金業績跑輸同期的銀行理財產品。
事實上,華泰柏瑞豐匯A長期跑輸中證綜合債。數據顯示,2015年至2021年,華泰柏瑞豐匯A每一年收益都低于中證綜合債收益。比如,2021年以來,華泰柏瑞豐匯A收益為-1.18%,同期中證綜合債收益為1.40%。
從規模來看,截至2020年12月31日,華泰柏瑞豐匯A規模為0.66億元。華泰柏瑞豐匯C為0.01億元,也即是兩只基金規模為0.67億元。
今年一季度,華泰柏瑞豐匯繼續下降。到2021年一季度末,華泰柏瑞豐匯A規模為392萬元,華泰柏瑞豐匯C規模為78萬元,兩只基金不同份額加總共470萬元。華泰柏瑞豐匯已成為迷你基金,遠低于5000萬元基金門檻“紅線”。
好買基金研究中心研究員嚴雄表示,固收基金,偏股基金清盤現象均存在,其中基金規模較低觸發合同終止條款的情況居多,還有一部分是持有人大會表決通過,但整體來說清盤基金基本上業績表現一般,規模較小。
事實上,總體來看,今年以來“固收+”基金的業績大多并不是太理想,甚至不少變為“固收-”。以今年以來清盤的15只“固收+”基金為例:
一級債券基金2只:華泰柏瑞豐匯A-1.18%、華泰柏瑞豐匯C-1.34%。
二級債券基金5只:國投瑞銀歲贏利0.27%、建信穩定添利A2.24%、建信穩定添利C1.99%、景順長城景頤宏利A-5.05%、景順長城景頤宏利C-5.11%。
偏債券混合型基金:南方榮安定期開放C-1.79%、南方榮安定期開放A-1.67%、景順長城景瑞睿利-0.56%、中海添順0.05%、南方甑智-1.48%、中歐達安一年-3.36%、建信瑞福添利C0.61%、建信瑞福添利A0.71%。
不過,對于“固收+”的業績,業內人士認為,今年以來,“固收+”盡管不少變“固收-”,收益可能低于固收產品,但是有望好于不少權益類基金,而拉長時間,比如三五年的投資來看,“固收+”仍大概率業績跑贏固收產品。
對于今年清盤基金,好買基金研究中心研究員嚴雄指出,清盤的基金產品既有大公司的,也有小公司的,和基金公司并不一定產生直接決定性的關系,更多的還是和基金產品本身的業績,規模關系影響較大。
業績“+”迷霧
特別是在牛年之后,A股市場持續震蕩,公募基金業績遭遇挑戰,不少“固收+”基金回撤比較明顯,這是影響業績最大的原因。
業內人士認為,在今年股市調整、債市走強的環境下,未來債基的清盤壓力將趨于緩解,而權益類基金未來清盤數量可能逐漸增多。
“固收+”產品大多是絕對收益策略,在今年3月回撤減倉之后,未來也有望取得正收益。
而從規模的角度來看,15只今年清盤的“固收+”基金中,除中歐達安一年基金的規模達到7.61億之外,其余規模基本都是迷你基金,在5000萬紅線之下。
而中歐達安一年的清盤或許與業績不太理想有一定關系,其去年收益8.23%,今年3月16日清盤前-3.36%,未達到同類基金平均業績。
有基金人士表示,其公司今年清盤了規模偏小的迷你基金,這類產品對基金公司來說會虧損,清盤后也有利于基金經理騰出精力更好管理其他產品。
另一位基金人士認為,未來“迷你基金”清盤退市將會成為常態。目前新基金越來越多,并且同質化嚴重,此外,投資業績不理想也會導致基金“迷你化”,留不住持有人。
此外,也有基金人士指出,部分債券型基金屬于機構定制類的委外產品,當機構不再續約后也將導致規模迅速縮水,這也是清盤的一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