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統計局日前發布的《黨的十八大到二十大河北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各級有力有效應對多重困難和復雜局面,多措并舉打出組合拳,轉型升級持續推進,新動能加速集聚,工業經濟向高質量發展闊步邁進。
工業實力持續發展壯大,增加值達14097.7億元
工業實力明顯增強,對國民經濟支撐明顯。2021年,全部工業增加值達14097.7億元,比2012年增加4432.6億元,占全省生產總值的34.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資產58769.1億元,比2012年增加25201.9億元;實現營業收入53934.0億元,首超5萬億,比2012年增加9046.3億元,年均增長2.1%。區域發展協同推進,唐山、邯鄲、滄州、石家莊、保定5個設區市營業收入超4000億元,占全省總量的比重達69.9%。
工業產品產量增加,品種日益豐富。生鐵、粗鋼、鋼材、鐵礦石原礦、平板玻璃產量優勢明顯,占全國的比重分別為23.3%、21.8%、22.1%、40.9%和13.3%。在全國在統的590種產品產量中,河北有418種產品能夠生產,占70.8%,比2012年增加75種。其中,生鐵、粗鋼、鋼材、鐵礦石原礦、平板玻璃居全國第1位。
市場主體發展迅速,生產向質量效益型轉變。2021年末,全省工業企業法人單位達到27.8萬家,是2012年的2.7倍。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16127家,比2012年增加3767家,平均每年增加418家。規模以上工業由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持續轉變,平均每家規上工業企業資產為3.6億元,營業收入為3.3億元,利潤總額為1522.2萬元,分別是2012年平均水平的1.3倍、0.9倍和0.7倍。2013-2021年規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5.3%。
工業結構持續優化提升,集約化現代化水平提高
報告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河北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化綠色制造體系建設,推動工業低碳轉型,加快工業結構調整,發展方式由外延式向內涵式轉變,由粗放型向集約型邁進,推進鋼鐵、石化等重化工行業向沿海臨港地區適度集聚,推動建材行業向資源富集地聚集,壯大制造業實體經濟,工業集約化、現代化水平逐步提高。
私營工業蓬勃發展。2021年,規模以上私營工業企業12901家,比2012年增加4952家,平均每年增加550家,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總數的80.0%,比2012年提高15.7個百分點;資產總計達到21170.4億元,比2012年增加12273.1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的36.0%,比2012年提高9.5個百分點;實現營業收入25915.4億元,比2012年增加7831.5億元,占比為48.1%,比2012年提高7.8個百分點。私營經濟逐漸成為支撐工業經濟的重要力量。
外向型工業效益迅速增加。深加工和附加值高、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比重進一步提高,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不斷增強。2021年,規模以上外商和港澳臺注冊類型工業企業個數達到645家,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單位總數的4.0%;工業增加值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5.0%;資產合計為8333.5億元,比2012年增加3334.2億元;實現利潤總額472.0億元,比2012年增加284.5億元;實現營業收入7366.6億元, 比2012年增加1599.9億元。
大中型企業引領作用增強。全省工業企業通過技術改造、節能挖潛、兼并重組,加強資源綜合利用和發展循環經濟等措施,逐步配齊配強配優產業鏈條,一批規模大、實力雄厚、競爭力強的大型骨干工業企業為發展注入了新活力,涌現出一批領軍企業,為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奠定了堅實基礎。2021年,平均每家大中型企業資產為26.3億元,實現營業收入為25.8億元,實現利潤為1.3億元,分別是2012年的2.2倍、1.9倍和2.0倍。
工業高質量發展提速加力,高新技術產業年均增長11.9%
黨的十八大以來,河北全力推進工業提質提檔提速,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步伐加快,新興產業加速發展,工業邁向中高端勢頭強勁。
化解過剩產能成效顯著。下大力化解過剩產能,合并組合河鋼集團和冀中能源兩大集團。超額完成“十三五”六大行業去產能任務,至2020年底累計壓減退出鋼鐵產能8212.4萬噸、水泥產能1194.9萬噸、平板玻璃產能4999萬重量箱、焦化產能3144.4萬噸,分別完成目標任務的170%、157%、147%、106%,鋼鐵產能由峰值時的3.2億噸減到2億噸以內。產業集中度提高,保定、廊坊、張家口成為“無鋼市”。
傳統主導產業改造提升。鋼鐵企業主體裝備水平顯著提高,產品綜合競爭力強,鋼材品種基本實現了全覆蓋,產品在細分市場優勢突出。河鋼集團是國內第一大家電板、第二大汽車板供應商;首鋼遷鋼生產的無取向硅鋼產量全國第一;津西集團改寫了我國熱軋鋼板樁主要從國外進口的歷史;新興鑄管生產的離心球墨鑄鐵管、鋼格板規模屬世界首位,高合金及雙金屬復合管填補了國際市場空白。河鋼集團塞爾維亞鋼鐵公司的建成投產,成為“一帶一路”建設和國際產能合作的標志性工程。
新動能加快集聚。加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產業創新能力穩步提升。新興產業迅速崛起。2021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數達2879家,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的17.9%,比2015年提高1.2個百分點;2018-2021年,規模以上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年均增長10%,高于規模以上工業4.9個百分點。全省工業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2013-2021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1.9%,增速快于規模以上工業6.6個百分點,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由2012年的11.8%提高至21.5%。
高附加值產品產量快速增長。全省圍繞提升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益,著力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高附加值產品產量快速增長,工業產品向中高端躍升。新產品加速涌現,全省工業機器人4778套,新能源汽車產量達7.3萬輛,城市軌道車輛605輛。產品品質迅速提升,生物醫藥、工具鋼、模具鋼、家電板、汽車板、玻璃基板、液晶顯示材料等一批產品達到國際先進、國內領先水平。(趙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