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奇怪的字眼沖上熱搜,叫做“尿眠體”。
根據詞條解釋,尿眠體指的是睡前必須上一趟廁所,不去根本睡不著。
(資料圖)
圖片來源:微博熱搜截圖
很多網友表示,這說的就是自己,還有人說,難道有人睡前不上廁所嗎?
有的網友還補充了一個細節,晚上洗漱過后,本來已經上過廁所準備睡覺了,結果躺在床上刷了一會兒手機,終于困了,卻感覺必須再爬起來上一次廁所。
“尿眠體”是普遍現象嗎,還是一種“毛病”?
01
人為什么會感覺想尿尿
要弄清楚這個問題,就得弄明白,人為什么會感覺想尿尿。
人體產生尿液以后,會先儲存在膀胱里,成年人的膀胱可以儲存 300 到 500 毫升尿液,大約相當于一個易拉罐到一塑料瓶。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膀胱有點像一個小號皮球,中間有一層平滑肌,叫做逼尿肌。聽這個名字就能猜到,它和排尿有關系。
逼尿肌上附有神經,能夠感受到膀胱的壓力。膀胱中積攢的尿液達到 150 到 250 毫升時,就會擠壓逼尿肌,產生淺淺的尿意;積攢到 300 到 400 毫升,就會感覺需要盡快排尿。
這時候,如果主動排尿,大腦會讓逼尿肌收縮,膀胱體積變小,擠壓出尿液。
同時,尿道上還有括約肌,平時收縮關閉尿道,這時候就會開啟,讓尿液排出。逼尿肌受到的壓力小了,尿意隨之消失。這么看來,尿意的產生的強弱和尿液多少有關。
不過,事情沒有那么簡單。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人感受到尿意,除了受到逼尿肌壓力的影響,還和心理狀態有關。
比如,許多人緊張的時候,都會更頻繁的感受到尿意。做一件煩躁的事情,就總想上廁所。
和上廁所有關的刺激會影響尿意,比如,憋尿的時候聽到流水聲,尿意就更濃了。即便尿意不濃,走到廁所里,也會感覺有點想排尿。
可見,人什么時候想排尿,并不只是接收逼尿肌壓力的信號,還和心理狀態有關。
不僅如此,隨著長大,人還要學會控制排尿。
還在使用尿布濕的嬰幼兒會隨時排尿,之后家長就會訓練他們使用廁所,控制排尿。有些家長為了防止孩子尿床,還會在給孩子洗漱時要求孩子上一次廁所,幫助孩子形成睡前排尿的條件反射。
上學以后,小學生要建立習慣,學會在課間上廁所。再后來,人們還會在考試之前,看電影前主動上廁所。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人人都希望擁有高質量的睡眠,最好一覺睡到天亮。
一夜之間,膀胱中必然積攢較多尿液。有時候,這些尿液會化作清晨的一泡晨尿。但也有時候,如果尿液太多,人們就會被尿意弄醒,在夜晚爬出被窩排尿。
起夜排尿的體驗可稱不上美好,雖然沒有統計數據,但很多人都有睡前排尿的習慣,有人還會在睡前一段時間不再喝水,再放空膀胱,換來一夜安眠。
睡前排尿并不僅僅靠人們有意的選擇,這個動作早就成為人們生活習慣的一部分。
而且,今天人們睡前通常會在洗手間洗漱,習慣和環境都會刺激人排尿。
所以,所謂“尿眠體”并非疾病,也確實是普遍現象。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在今天,很多人都有了上床之后刷手機的習慣。
這一段時間,尿液也在膀胱內繼續積累,加上睡前一定要尿尿的習慣,兩者作用下,許多人只好在困了以后再上一次廁所了。
看來,你完全不用擔心尿眠體,剛不用驚訝排尿時間也有同好。不過,如果出現了夜尿頻繁的問題,就需要關注一下了。
02
夜尿幾次叫做“夜尿頻繁”?
醫生認為,如果一個晚上因為尿意強烈,中斷睡眠兩次或更多,就算頻繁。一般達到這個狀態,人自己也會覺得困擾了。這就不是尿眠體,而可能是夜尿癥。
有時候,起夜過多,只是因為睡前喝了太多水,這是正常現象,只要睡前少喝水,癥狀立刻消失。
還有,孕婦的子宮會擠占膀胱的空間,膀胱縮小了,就更容易感到尿意,起夜增多,這也是正常現象。
此時需要做的是關心孕婦,給孕婦更多休息時間。
但是,像是尿路感染、甲狀腺功能亢進、糖尿病、前列腺增生等等疾病都有可能造成夜尿過多。
如果你為夜尿困擾,不要靠搜索網絡自行判斷病情,要去正規醫院泌尿科掛號,請醫生檢查,對癥下藥。
我來總結一下,膀胱受到擠壓,人會感到尿意。同時,人還會建立排尿的條件反射,形成排尿習慣。睡前排尿是很多人的習慣,尿眠體不是病。
但是,如果頻繁夜尿兩次以上,就可能是夜尿癥,需要及時就醫。
作者:陳朝北京師范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碩士
審核:肖永雙 徐州醫醫科大學附屬醫院 副主任醫師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內圖片來自版權圖庫
圖片內容不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