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人:
杜傳忠南開大學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教授
(資料圖)
李 娜 天津日報評論員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把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推動科技成果加快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將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更為充沛的動能。
李娜:科技創新不能停留在實驗室,必須走向生產線,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因此,推動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打通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最后一公里”至關重要。
杜傳忠:驅動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動力就是科技創新,動力強勁是創新策源能力、成果轉化能力、科創服務能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如果科研成果轉化不暢,無法對接市場,不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也就談不上驅動發展、提升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甚至會影響源頭創新活力和積極性。就像跑接力賽一樣,一棒接著一棒,科技創新策源一端避免“自說自話”,要從現實生產生活中找方向,科創服務一端強化體系化服務能力,為成果順暢轉化打通關節,使創新和轉化各個環節緊密銜接起來。這樣創新動力會更足,形成一種科研與經濟發展相互賦能的正向循環。
李娜:有這樣一個例子,以高性能新能源材料等為主要研發方向的物創海河實驗室,成立后便“接單”了捷威動力高比能鋰離子電池項目,根據企業需求、聚焦材料創新,僅僅8個月就連續突破高硅負極設計和應用等技術難題,將改良后的電池正負極、電解液等一系列新材料交到了企業手上。
杜傳忠:從你說的這則事例可以看出,加強以企業為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是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的必然要求。以企業為主導,強調的是聚焦企業創新需求,提升創新效能,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化。也正因為將科研與產業有效對接,使科技成果價值在現實中得到體現。企業有創新意愿,但有時憑自己的力量很難攻克所有技術難題,需要“借外腦”,通過創新平臺的助力實現技術升級、產業升級。這也證明,在產學研深度融合中,科研與經濟發展聯結越緊密,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效率越高。
李娜:是的,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做好相關服務是關鍵,比如不斷完善全鏈條全流程的科技服務體系,打造科創服務生態圈。在您看來,這個科創服務生態圈應該怎樣打造?
杜傳忠:有個比喻,叫打造“熱帶雨林式”創新生態,與科創服務生態圈一樣,都強調科創服務能力的提升,強調通過健全科技服務體系,為科技成果有效轉化打造良好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是一個復雜過程,涉及資金、人才等各種因素。做優服務,提升創新效能、轉化效率,必然要求圍繞市場需求“拆籬笆”,比如怎樣更好地解決融資問題,如何發揮好知識產權等科技服務機構的作用等。另外,我們也在培養高校技術經紀人、建立科技成果展示交易運營中心,這些都是助力成果轉化、產業化的有益探索。針對有礙轉化的痛點、難點問題拿出好的思路辦法,科技服務體系就會日益完善,科技創新、科技成果轉化的路也勢必走得更順暢。
李娜:從提升轉化效能的角度分析,科技成果不一定產自當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場景也不可能限定在一地。強化區域協同,深化京津冀協同創新,整合優質創新資源、拓寬成果轉化路徑,科技創新這個增長引擎動力會更足。
杜傳忠:區域協同是協同創新的重要內容。創新天然有開放的特性,京津冀協同發展深入推進,為我們的創新發展提供了難得機遇。通過進一步優化創新創業生態,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健全承接成果轉化的軟硬件平臺等,把北京科技創新優勢和天津先進制造研發優勢結合起來,將為產業發展注入更大活力。對于“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來說,“制造”和“研發”都是關鍵詞。研發方面,天津有富集的科教資源、密集的科技人才,這些都是核心優勢和競爭力。充分發揮天開園等創新平臺作用,深化產教融合、科教融匯,高水平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科研成果孵化器、科創服務生態圈,進一步推進創新資源和產業資源有效對接,科技創新“頂天立地”站得更穩,高質量發展的動能也將更強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