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倆在小麥田里查看麥穗灌漿情況。
在一望無際黃澄澄的麥田里,賀迎新和潘培嗅到了麥香。
(資料圖片)
再過半個月,這對小夫妻將迎來涉農之后的第一個收獲季。
摘下遮陽帽的潘培,額頭顯得有些奇特:額頭上方雪白,額頭下方的臉部黑紅。
去年5月起,出生于1990年的潘培與丈夫賀迎新先后在黃陂區蔡家榨街道和六指街道流轉了一萬畝農田,種植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
僅添置了一臺拖拉機和一架無人機,這對“90后”小夫妻卻將近萬畝糧田打理得井井有條。
“這是一種輕資產、重運營的種田模式。”賀迎新說,他們在開荒、犁地、旋地、播種和收割等階段,“點單式”引入專業農機團隊進行機械化作業。
■ 跨行創業,小兩口選擇下鄉種糧
4月30日上午,黃陂區六指街道上楊家垱的一片土地上,三臺旋耕機正在田間來回穿梭,平整土地。道路另一側的田里,犁地機的旋犁扎進泥土里不停翻滾,一排排泥土松散開來。
遠處,兩臺挖掘機正舞動長臂清理著地里的雜草。
田間地頭,潘培熟練地指揮著車隊,安排著農事。而在一年前,小兩口都還是“種田小白”。
去年春節,在家居建材行業打拼十幾年的潘培和賀迎新計劃跨行創業,開始考察新的項目。
“回老家潘崗村過年的時候,我看到周邊有不少田地。國家現在也鼓勵種糧。”潘培說,她那時就萌生出種田的想法。
這個想法得到了賀迎新的認同。他老家在湖北襄陽,父母在當地流轉了2000多畝土地種植小麥。
“父母種糧多年,親身感受到國家對種糧戶的扶持,我也親眼看到了從人力到機械的轉變,這帶給我們很多啟發。”賀迎新說,自己的精力有限,又是“半路出家”,雖然不懂種地,“但可以通過鏈接專業資源來把田種好”。
蔡家榨街道上蔡灣村黨支部書記詹旺英沒想到:這兩個沒種過地的年輕人能把“動靜鬧得這么大”。
這對小夫妻請來專人打理家居建材生意,自己張羅種地的事。去年5月,潘培和丈夫找到詹旺英想流轉土地。
村里老人種不了多少田,青壯年又大多外出務工。經村民代表會議表決同意后,詹旺英便組織村干部帶著小夫妻一家家對接農戶。
小夫妻的這一想法,起初卻并不被農戶看好。“很多人覺得我們沒種過田,認為我們是那種手上有點錢就盲目投資的人。信不過我們。”潘培回憶。
2022年8月,這對小夫妻流轉土地的想法在一個小組取得突破后,村民們看到車隊將地里的雜草清理干凈。
詹旺英說:“其余小組的農戶這個時候才相信這兩個年輕人是真的來好好種田的。”
小夫妻流轉土地種糧的消息在街道傳開后,周邊多個村灣的村干部主動上門帶著他們去看地。
接下來,他們又陸續在同聯、潘崗、六指田、上蔡灣、團山村、王堰角等村灣流轉了8000多畝地。
當年9月,辦完土地流轉手續后,小夫妻計劃種植小麥、高粱和玉米。
■ 新法種糧,輕資產重運營事半功倍
一周前,農機手李海成和兩名同事從襄陽坐車來到黃陂,3輛旋耕機也同時被運到這里。
他們將在這里為潘培這對小夫妻的土地進行旋耕作業。
“我們合作社是根據實際畝數來安排車輛和人手。不管多大的面積,我們都能在規定的時間內作業完。”李海成說。
“這么大的面積,機械化種植很關鍵。”賀迎新說,他受到父母的啟發,決定在種田的每個環節請專業的車隊來作業,他將之稱作“點單式”作業。
依托父母在老家的資源,賀迎新請來襄陽的專業開荒、犁地和旋地車隊,之后又從河南駐馬店請來播種車隊。賀迎新說:“這些車隊都有自己專注的種田領域,比我們專業太多,有他們‘半托管’,是省心又省力。”
早在決定種田之初,賀迎新就算了一筆賬:一輛拖拉機政府補貼后大概要十幾萬元,一天可以作業100畝。這么大的面積,如果需要在10天內將一萬畝地全部整完,僅犁地就需要10臺拖拉機。
賀迎新說,如果再添加旋耕機、精播機和收割機,在機械投入上就要超過200萬元,“農用機械買回來,一年最多也就用到一兩個月,設備維護也需要費用”。
農機手的工資和管理問題也是小夫妻考慮的因素。賀迎新說,農忙時期加起來大概在3個月,當地農機手一天的工資在300元左右,這么大面積至少需要請10位農機手,“每個農機手也不一定能做好從犁地到收割的所有環節”。
賀迎新和妻子商量,決定像家鄉的父母那樣,不大量購置農用機械,在犁地、旋地、播種、收割等每一個環節,分別“下單”聯系專業車隊來進行機械化作業。“農機車隊師傅長期負責某一個環節,事情做得精,我也放心。”潘培說,經過測算,每畝地的機械作業費用加起來在120元左右。
他們除了購置一臺拖拉機外,未再添置機械設備。
小夫妻認準的這種輕資產、重運營的模式,得到了武漢市農業科學院農機所蔬菜機械化研究室主任杜錚的認同,在他看來,如今農機合作社提供的農事服務專業化程度較高、價格也比較合理,這種模式適合在當下規模化種植。
“種田大戶需要有社會分工的意識,讓專業的人來做專業的事情。”杜錚說,隨著新一代農民趨向年輕化和信息化,未來農業種植會傾向于從耕到銷的全產業鏈托管模式。
找準模式的同時,這對小夫妻也不忘學習農業知識。每次農機車隊來,對他們來說都是一次交流學習的好機會。播種播多深?什么時候播? 農機手都會結合當地情況給出建議。
在一次次追問中,他們也越來越“懂行”。
■ 日夜操勞,既管大方向也抓小細節
愛穿高跟鞋的潘培,將一雙雙款式各異的高跟鞋束之高閣。“自從種地以后,我就再沒機會穿高跟鞋了。”潘培笑說。
小夫妻的那輛黑色SUV,車內車外都沾著泥土,內飾也被曬得老化發黃。
他們每天會開著這輛車一個點位一個點位地查看情況,不分晝夜。
“我們不需要完全掌握具體每個環節的耕種技術,但要知道什么季節要做什么事,把事情細分下去,提前安排好人手和機械。”賀迎新說。
除了機械化的“外援團隊”,有些事小夫妻還得親力親為。
4月22日上午,巡田途中,潘培接到播種車隊農機手的電話,立即趕往山下灣的播種現場。農機手播種玉米時發現,有將近三分之一的玉米粒播下去后沒有被土壤蓋住。
小夫妻和農機手仔細察看土地后發現,原來是地里殘留的種植西瓜用的薄膜導致了播種故障。精播機無法專門將土翻蓋,潘培便開始聯系所在村灣的大隊隊長,請當地農戶來手工覆土。
事發突然,所在村灣沒有合適的人手,潘培又輾轉給多個村灣負責人打去電話。由于沒有提前預約人手,村灣一時抽調不開人。“種子裸露在外,不僅發不了芽,還很容易就被鳥兒吃掉,那這三分之一的地就白種了。”焦急之下,賀迎新和潘培一邊覆蓋著土壤,一邊繼續撥打著電話。
一個小時后,在王中灣村大隊隊長的協調下,兩位農婦答應下午過來覆土,松了一口氣的小夫妻繼續開車巡田。
將車停在一處田邊,他們見農機手橫著播種小麥,考慮到這樣種植后期還需要開溝排水,潘培又下車建議師傅豎著播種。
潘培說,她之所以這樣建議,是因為之前“踩過坑”。
小麥是小夫妻最早播種的作物,5月中下旬將迎來第一波收割。然而4月一場大雨,因為田里積水無法排出,眼見著地勢低洼處的小麥變成枯草。他們為此傷心不已。
再巡田時,潘培總會格外關注地勢和排水問題。“雖然不用親自下地耕作,但各個環節都會格外操心,大的方向我得把握好,一些細節也要處理好。”潘培說。
在農作物打藥環節,潘培則是親自上陣。2月初,小夫妻購入了一臺“大疆T50”。“小時候看父母種地都是背個噴壺一畝畝打藥,真沒有想到,現在打藥會變得這么簡單。”潘培感嘆。
坐在車里的潘培,時常目不轉睛地透過車窗注視路旁的田地,連片黃澄澄的麥田讓她心生期待:“只要用心做好管理,尊重種植規律,其余的只是等待時間。”
來源:長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