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 耿興敏 見習記者 崔安琪/律云飛
她在19歲選擇成為石景山區社會福利院的一名護理員。12載磨礪,她憑借嫻熟的護理技能,當選為最年輕的護理組長,完成了從業務能手到優秀管理者的轉變。她就是艾竹,面對繁重而瑣碎的照料任務,從不退縮,任勞任怨,始終用愛心細心耐心守護在院老人和孤殘兒童。作為民政系統護理一線的員工,艾竹在福利院里用責任擔當和實際行動堅守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奉獻。由于工作出色,她多次在年度考核中被評為優秀、獲得嘉獎,先后榮獲“北京市孝星”、石景山區“孝順之星”等榮譽。
用真誠獲得老人信任
(資料圖)
剛入職時,艾竹認為養老護理員的工作較為簡單,只是照顧老人的生活起居。當時組長讓她給臥床的張大爺喂飯,可張大爺平時溝通比較困難,只吃愛吃的飯菜,偶爾脾氣上來了還會訓斥護理員。艾竹雖然小心翼翼地給張大爺喂飯,可張大爺剛吃兩口就嫌飯菜不合胃口,直接將飯菜打翻。張大爺的這個舉動讓艾竹不知所措,流下了委屈的眼淚。組長立即過來安撫老人,并重新取來飯菜,一邊喂飯一邊說:“張大爺,小艾剛來上班沒幾天,她才19歲,對您的習慣都不太了解,也怪我沒有提前和她說清楚,我給您重新準備了飯菜,有您最愛吃的西紅柿雞蛋……”老人在組長的安撫下情緒轉好,特別配合地全部吃完。
看到組長的舉動,艾竹內心從委屈變成對組長的欽佩。組長告訴艾竹,養老護理員日常工作看似簡單,但想要做好需要投入百分百的愛心、耐心和真心。老人歲數大了,有時像孩子一樣情緒多變,他們害怕孤獨,害怕被忽視,所以在平時工作中要多與老人溝通,用真誠獲得他們的信任。艾竹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跟著組長認認真真學,踏踏實實干,多聽取意見,常總結不足,早日成為業務能手。接下來的工作中她充分發揮年紀小性格活潑的優勢,每天陪爺爺奶奶們聊天做游戲,大家都越來越喜歡這個小姑娘。 艾竹也愛上了養老護理員這份工作,她每日穿梭在老人之間,把老人的事當自己的事去做。她護理的老人中有一位高大爺,患有膽囊結石并且高位截癱,進食需要少食多餐。常年的病情導致老人四肢嚴重變形、下肢浮腫,老人沒有親屬,親情的缺失、多年臥床及疾病的折磨致使老人脾氣古怪,護理員經常被老人罵哭。艾竹體會到老人的痛苦,每日與高大爺聊天,給他講笑話。
為避免老人出現壓瘡,需要經常翻身,但高大爺因肌肉酸痛、骨質疏松嚴重,側臥時又容易反胃、肋骨疼,就特別排斥翻身,為了能讓老人配合,艾竹就在每次操作時,先給老人按摩放松,與老人聊天轉移老人的注意力,在不知不覺中就完成翻身動作。經過高大爺的事情艾竹認識到,想干好護理工作,僅僅有愛心還不夠,必須有過硬的專業知識,艾竹利用業余時間認真學習專業知識并順利取得了中級護理員資格證書,成為院里的技術能手。
2019年10月艾竹當選為護理組長,雖然在班組里年齡最小,但工作上絲毫不打折扣,她每天堅持做好巡視、查房、取藥、溝通等繁瑣的日常工作。在本組缺崗時,她為了減少同事的工作量,主動承擔起護理員的工作,協助職工為老人洗澡、穿衣、喂飯等。包括職工的私事,她事事掛在心上,付諸在行動上,獲得了同事們的交口稱贊。
她用專業細致的服務溫暖每一位老人。甘肅籍老職工張阿姨過生日的時候,她悄悄訂了蛋糕,張阿姨激動地哭著說:“我在家都沒給自己買過生日蛋糕,比我家孩子還小的組長還記得我的生日、給我訂蛋糕,我一定好好工作,組長人小心細,是我最敬佩的人,我感激福利院這個溫暖的家”。
讓孤殘兒童找到自信
愛是無聲的陪伴更是無私的守護,艾竹除擔任老人的護理管理工作外,還肩負著福利院兒童部孤殘兒童生活照料管理、指導工作。
為提高孤殘兒童的生活質量,艾竹認真學習殘疾兒童護理、日常康復等專業知識,細心地關愛著每一位孤殘兒童,她根據孩子們的性格特點和興趣愛好,教孩子們畫畫唱歌跳舞,陪孩子們玩游戲,時刻關注著孩子們的一舉一動。一次,艾竹發現一個孩子的頭皮上有一片紅,而且沒有頭發生長,這可把她急壞了。她立即和院領導申請帶著孩子去醫院就診,醫生診斷為毛囊炎,開了藥膏每天涂抹。由于效果慢,她又自己跑到藥店為孩子買了專用洗發水,每天親自給孩子洗頭上藥,經過連續一個月的有效護理,孩子頭皮上的紅色終于褪去,艾竹揪著的心也終于踏實了,“孩子們失去了家人的愛,我就是他們的媽媽,能夠點亮孩子們眼中的那一點光,我感到很幸福”,艾竹說。
福利院里的孩子基本上都是患有智商和肢體殘疾的兒童,無法像普通孩子一樣進行交流。為了照顧好這些兒童,艾竹認真學習殘疾兒童護理、康復知識,細心關愛著每一位孤殘兒童。2010年,福利院接收到一個只有幾個月大的棄嬰,護理阿姨們把他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悉心照顧,還給他起了個可愛的名字叫“大熊”。隨著“大熊”一天天長大,阿姨們發現“大熊”身上唐氏綜合征的癥狀越來越明顯,孩子不會哭鬧、沒有語言功能,雙眼上斜,不能自主排便,艾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她除了翻閱書籍、百度搜索唐氏綜合征的發展癥狀外,還向專業的醫生咨詢唐氏綜合征的治療措施和康復方法。她長期堅持陪“大熊”聊天、教他說話,帶著他觸摸感知不同的事物;親自幫他做人工排便,做腹部按摩,扶著他坐在排便器上做排便功能訓練,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上百、千次,日復一日的練習,“大熊”終于有了語言功能,逐漸認識周圍的人,并能叫“叔叔、阿姨”,還能進行簡單的溝通,也能自主排便了,艾竹抱著“大熊”,流下了激動的眼淚。現在,“大熊”不僅掌握了一些簡單的生活自理能力,而且還能幫助其他孩子打飯、打掃衛生,成了名副其實的“小幫手”,他也有了自己響亮的大名:陳飛。“能讓這些孩子像普通孩子一樣生活,恢復自信,再苦再累都值得!”艾竹說。
擁有極大責任感和奉獻精神
艾竹的工作是平凡的,十多年來,她一心撲在工作上,論是刮風下雨,每天重復著相同的內容,到班上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老人的房間走走看看,通過一次次晨間問詢、晚間巡視,及時了解老年人睡眠、進食及情緒狀況,天冷了,怕老人凍著;天熱了,怕老人熱著。這些看似平凡的重復工作,卻需要肯吃苦的奉獻精神,極大責任感和專業性。
艾竹的兩個孩子大的不到6歲,小的不到3歲,而她的母親也因病去世,老公還要上班,家中孩子沒人照顧,院領導考慮到她存在實際困難,在休息方面征求她的意見,她毅然表示:作為組長,做好工作就是我的職責所在,困難我自己想辦法克服!她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家里還沒上學孩子想媽媽,就用拼音給媽媽寫了信:“媽媽我好久沒見到您了,我很想你!夜里做夢夢見您了,寶貝想你!”看完信這個在工作中堅強的媽媽流下了眼淚,心里說不出的滋味,但她很快擦干眼淚堅強地說:“我也想孩子,但我們組里服務著30多名老人,我們每一名職工都是在為家屬們盡孝,為他們守護老人的健康,老人們開心健康給予了我無窮的力量,我無怨無悔。當初既然選擇了做一名養老護理人,也就選擇了這份責任和奉獻,等孩子們長大了,就會懂得我是在用行動為他們做榜樣。”艾竹的奉獻精神感染著護理團隊的每一名成員,也激勵鼓舞著每一名成員用心用情地做好每一項服務工作。她所帶領的團隊多次收到家屬的錦旗和感謝信。
艾竹作為民政系統護理一線的員工,在福利院里用責任擔當和實際行動默默無聞地堅守在平凡的崗位上,努力在平凡為養老事業默默耕耘,不求回報,為福利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