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5月9日訊(文/圖 全媒體記者 李致遠)在天門山頂,矗立著一座別致可愛的天氣雷達站。雷達塔樓為三層框架剪力墻結構,外觀似“雪人”造型,與天門山積雪時的景境相呼應。這就是張家界天門山天氣雷達站(以下簡稱天門山雷達站)。自2018年投入使用以來,該站極大提升了張家界天氣監測能力和水平,為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開展防災減災工作,特別是防汛抗旱調度指揮發揮了不可替代作用。
(資料圖)
(云霧繚繞的天門山景區)
5月9日上午,“中央媒體走基層看氣象——尋訪最美氣象臺站”主題采訪活動第五站走進張家界天門山。記者一探天門山天氣雷達站的前世今生。
20余噸的雷達靠直升機“飛”上天門山
5月初,天門山比以往要更冷一些。纜車直上,山體巍然屹立、云霧繚繞,仿若仙境。
“這些年,我見證了雷達站的風雨歷程。它的變化,真的超出了我的預期……”講起天門山雷達站的過往,59歲的張家界氣象局一級調研員雷華高十分地激動,“我沿著山路走到雷達站,不時發現有游客望向遠處問那是哪里,我都會回答,那是我看著長大的雷達站。”
2009年8月,天門山雷達站建設由國家發改委立項。至2015年年底,建設方案經中國氣象局、國家林業局、省氣象局、省建住廳、省環保廳等核準批復,于2016年年初動工建設。經過兩年多緊張施工和設備安裝,雷達站在2018年6月完工并投入業務運行。
天門山雷達站是湖南省內建設難度最大的一座,也是海拔最高的一座天氣雷達站。
(霧氣籠罩的天門山天氣雷達站)
“因為地處景區,施工過程要小心再小心。”他介紹,天門山地勢險峻,處處是絕壁,要想在山頂修上一處幾百平方米的站點,并非易事。僅雷達的施工和設備吊裝,就有難以想象的困難。難度之大,堪稱國內同類型雷達之最。
由于雷達主機設備重20多噸,拆解后零部件最重達3.3噸,常規手段和景區索道均難以運達,只能通過直升飛機吊裝來進行。
可以說,這大家伙是“飛”巖走壁而來。
(天門山天氣雷達站內圖)
二十年風雨見證氣象員的堅守
“每次與雷達站打交道,我很親切。”雷華高說,“我更愿意把自己看作是為它守望的人,每當想到這里,我會很有成就感。”
“建站初期,雷局經常上山查看雷達站的情況,為此還被山螞蝗咬傷過。”雷達站維修員孫大勝偷偷告訴記者,雷華高被蟲子咬了很久,卻因為一直專心工作而沒有感覺到身上的疼痛感。
天門山作為張家界市的國際名片,每天都吸引著無數的游客前來觀光。而對于檢修員孫大勝來說,天門山更多地則是他工作的地方罷了。
(孫大勝正在天門山天氣雷達站操作設備。)
“我干這行快二十年了,自從來了雷達站工作以后,每天上下班的工具就是纜車,這確實和其他的檢修員不一樣。”孫大勝笑著說,“平均每月要往返8次,一年有許多日子都是和云霧打交道。”
天門山雷達站精密儀器多,雖然大多時候都是可以遠程操控,電子化管理雷達氣象數據。但出現問題,返廠不現實。“我本來就是干雷達專業的,雷達站出現任何問題,我就盡量自己琢磨,每一次檢修都是對自己的成長,要做的就是必須對設備了如指掌。”孫大勝,他把雷達站當成了自己的家人。
“因為雷達站山頂長期冰凍,造成高壓線路故障。為了確保雷達設備正常運行,連續搶修三天才將雷達故障排除。那時候正值2022年除夕之時。”孫大勝笑了笑,“就算是過年也無所謂,我能做到的就是24小時隨時待命。”
如今,孫大勝儼然成為了孫大圣,在同事眼中他就是一個全能型骨干。“作為一名氣象人,我能做的只有堅守陣地”孫大勝動情地說,當我第一次登上天門山雷達站時,我就知道了,我的歸宿就在此處。
無論是老一代觀測員,還是術業專攻的骨干,頭頂云端、腳踏實地堅守在山巔,他們用青春和熱血堅守著湖南氣象人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