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下午,89歲的“人民藝術家”王蒙來到益陽市清溪村,在“王蒙清溪書屋”前留影。
(資料圖片)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廖慧文
1953歲,19歲的王蒙開始創作人生中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青春萬歲》,踏上了文學之路。從此,他再也沒有放下過筆。他創作出了近百部作品,“文備眾體”。2019年9月,王蒙被授予“人民藝術家”國家榮譽稱號。
今年是王蒙從事創作的第70年。5月22日下午,在中國作協作家活動周、中國作家益陽文學周舉辦之際,他在“人民作家”周立波的家鄉——益陽清溪村,以“做人民的學生”為主題開講“清溪一課”,分享創作經驗,暢談人生經歷。89歲高齡的他,精神矍鑠,聲音洪亮,記憶力驚人。
王蒙曾稱,自己是個“不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1963年,王蒙帶著妻兒一家四口離開北京,踏上了開往新疆的列車。他先在烏魯木齊任雜志社編輯,之后又到伊犁市伊寧縣下屬的巴彥岱公社二大隊勞動。在新疆,他停留了16年。
在很多人看來,這是王蒙人生的重大挫折。他以一個普通農民的身份在伊犁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但他津津有味地回憶:“我騎著馬,帶著十幾匹馬和騾子去釘馬掌。我還能騎馬一個星期,去哈薩克牧場……”
初到新疆時,時任自治區黨委書記處候補書記兼宣傳部部長的林渤民,對王蒙的頭一條建議就是要學維吾爾語,要真正能了解新疆、寫新疆。“深入生活是要和人民搞戀愛的,搞戀愛不能帶翻譯。”這句話,影響了王蒙一輩子。他下了苦功夫,學會了維吾爾語。王蒙開起玩笑:“我是新疆‘維吾爾語博士后’,我確實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隨即,他止不住話頭,講起了新疆各個民族木匠做工的不同,講起伊寧的車夫唱起的那動人的《黑黑的羊眼睛》……興之所至,王蒙還冒出了幾句維吾爾語。
沒有這些生活,就沒有長篇小說《這邊風景》。《這邊風景》被譽為西域的“清明上河圖”,既是邊疆的風情畫卷,又是宏偉的民族史詩,書中有80多個人物、14個民族,真實表現了上個世紀60年代前半期新疆邊地多民族聚居區域的生活。2015年,《這邊風景》獲得第九屆茅盾文學獎,頒獎詞寫道:“這片遼闊大地上色彩豐盛的生活,是王蒙獨特的語調和態度的重要源頭。”
“這個小說給我的鼓勵,或者說給我的經驗,就是生活底子越踏實越好。有一種對生活的重視,有一種對生活的理解,有一種對生活經驗的積存。”王蒙說。
年近鮐背,王蒙也有“年歲不饒人”之嘆。然而,“重返青春”也并不困難,《霞滿天》等新作就是見證。“現在真寫起小說來,我沒感覺到我跟過去有什么多大的不同,仍然是左沖右突、前前后后,要怎么轉悠就怎么轉悠,其樂無窮。我覺得我很幸福,我從小就參加了革命,因為我很早就有了人生的經驗,黨內生活的經驗,工作的經驗,對敵斗爭的經驗;也有勞動的經驗,身處逆境的經驗,自學的經驗,好好讀書的經驗,好好檢討改正自己的缺點錯誤的經驗……在我的有生之年,能寫一天我就寫一天,能寫一個小時我就寫一個小時。”
一個小時的分享,“60后”益陽市民王萍聽得認真。“王蒙老師是文學界的豐碑,是我的文學偶像,這次我是來‘追星’的。”翻開《青春萬歲》,王萍就會想起十幾歲時的閱讀時光。“青春是勵志的,要樹立理想為人生指明方向。”受到這本書的影響,她把寫作列為了業余愛好,并取得了自己滿意的成績。
這堂難得的課,也吸引了來自中南大學、湖南大學等省內高校的學生。70年前的青春依然打動著他們的心。“《青春萬歲》,是我爺爺推薦給我的書。”“我前陣子還讀了王蒙的近作。他解讀古詩,講評諸子經典……”
這也是王蒙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的15946天。“我愿意為文學為寫作,為小說創作,做我力所能及的一切。”話音落下,“清溪一課”已近尾聲,王蒙注視著滿堂的“學生”。
在這草木葳蕤的初夏,讓人驀然想起《青春萬歲》的序詩——“我相信你們,招呼你們,并且懷著驕傲,注視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