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打港”是湖南方言,意為說話、交流、閑聊。繪就宜業宜居和美鄉村的錦繡畫卷,村書記是“領頭雁”。近段時間來,湖南日報全媒體評論員在采訪調研中,行走于望城區鄉野,在與鄉村干部群眾一問一答式的“打港”中,感受鄉村振興帶來的發展與變化,感觸他們追求美好生活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般的思考與實踐。
《夢梁錄》號稱宋代臨安的一部生活“百科全書”。其中,收羅的一堆與鵝相關的菜肴,如繡吹鵝、閑筍蒸鵝、鵝排吹大骨、八糙鵝鴨、白炸春鵝、炙鵝、糟鵝等等,讓人垂涎欲滴。首期“村書記‘打港’”,望城區橋驛鎮洪家村支部書記代遠登場,給我們講述洪家村的“鵝廠”經濟,不僅讓人食指大動,其背后助農富農的初衷,也讓人心生敬意。
【資料圖】
畫面及同期:
“書記,今天帶我們去看的是洪家村什么樣的特色?”
“今天啊,我們去看鵝,嘗嘗鵝。”
原來,今年4月起,村集體經濟入股的紅色驛家農業有限公司,牽頭在鎮上做起了銅鵝養殖。紅色驛家以位于洪家村的芊然世紀農莊為依托,帶領脫貧戶“庭院”養鵝,讓洪家村“鵝廠”初具規模。代遠介紹,村里養殖的銅鵝,品種好、營養豐富,采取“庭院”散養的方式,在市場上“身價不菲”。農戶通過這種庭院順帶養殖的低成本方式,找到了又一條增收渠道。
袁艷芳是禾豐村的一戶脫貧戶,家里有五口人。今年養殖了140只銅鵝,用浮萍、青草、菜葉等純天然飼料喂養。
(采訪農戶)袁艷芳:大概35元一斤,一只鵝少說也能賣100多元。
為了保證“鵝廠”銅鵝銷路,紅色驛家還開設了農產品直播間,實現了“線上+線下”銷售模式;通過協會、企業開展“我在鄉下養了一群鵝”認領活動;聯合金湘權等公司開展鹵鵝等農產品加工。
代遠同期:歡迎大家來我們洪家村,品銅鵝,嘗地方美食。走的時候能帶上我們洪家村本土的農產品,還有我們的銅鵝產品,鹵鵝、醬板鵝等等。
洪家村正打造的“鵝廠”經濟是望城區庭院養殖的一個縮影。“政府引領+龍頭企業+保險+銀行+養殖戶”的模式,實現了企業與農戶“合作互助、風險共擔、利益共贏”的良好局面。
記者同期:從洪家村發展庭院經濟的實踐中,我們可以看到,企業在其中的龍頭帶動作用,企業有技術、有敏銳的市場嗅覺,有開拓銷售渠道的能力,充分發揮企業的作用,將為我們鄉村振興帶來更多的新氣象。
出品:沈德良
統籌:王禮生 易博文
策劃:黃煒信 謝詩儀 趙海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