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21世紀亞洲金融年會在北京召開,北京銀行副行長喻劍萍出席會議并發表演講。喻劍萍表示,適應發展新形勢,加快數字化轉型,更好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商業銀行的共識。
喻劍萍認為,與大型銀行相比,中小銀行在資金投入、技術實力、人才建設方面存在不足;與大型金融科技公司相比,中小銀行在數據沉淀、服務場景、客戶需求挖掘方面存在短板,不得不經歷數字化轉型的“陣痛”。但是,數字化轉型沒有退路,中小銀行只有迎難而上,圍繞客戶需求加快科技能力建設,才能塑造和保持差異化競爭力。
以下為演講實錄: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大家上午好,非常榮幸參加此次年會。作為內地與亞洲,以及與世界各國金融界溝通交流的窗口,21世紀亞洲金融年會認真傾聽各方良策、共同匯集全球智慧,已經發展成為政府機構、金融企業、實體企業和專家學者思想交流碰撞的重要平臺。下面,圍繞中小銀行數字化轉型,結合中小銀行發展實踐,談三點認識:
一、數字化轉型是中小銀行應對發展新趨勢的客觀需要
在疫情沖擊下,大批傳統行業受到嚴重影響,但也催生了大量“非接觸式”新產業新業態。適應發展新形勢,加快數字化轉型,更好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商業銀行的共識。
一是服務數字經濟、加快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近年來,數字化浪潮深刻影響全球。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堅定不移建設數字中國,加快數字化發展。2019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5.8萬億元,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潛力所在。數字金融是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業加快推進自身轉型,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也是應有之義。在2020金融街論壇上,銀保監會郭樹清主席指出,“所有金融機構都要抓緊數字化轉型”,更是強化了數字化轉型的監管政策導向和趨勢引領。
二是踐行企業責任擔當,實現金融可持續的重要途徑。“以客戶為中心”是銀行經營的永恒話題,面對中小微客戶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中小銀行推進數字化轉型,通過多維度大數據緩解信息不對稱,利用AI算法建立模型識別風險,可以解決過度依賴抵質押物等問題,有效拓寬金融服務覆蓋面。在當前“穩企業保就業”形勢下,中小銀行更需要加快技術應用創新,將社會責任擔當與金融可持續有機結合,為拓寬普惠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貢獻更大力量。
三是重塑差異化競爭優勢、加快轉型發展的主動選擇。商業銀行競爭優勢,更多地體現在如何將最新科技與銀行業務相結合,通過數字化獲客、線上化運營、智能化風控,實現“技術+數據”雙輪驅動,對內提升運營管理效率,對外提升客戶消費體驗。與大型銀行相比,中小銀行在資金投入、技術實力、人才建設方面存在不足;與大型金融科技公司相比,中小銀行在數據沉淀、服務場景、客戶需求挖掘方面存在短板,不得不經歷數字化轉型的“陣痛”。但是,數字化轉型沒有退路,中小銀行只有迎難而上,圍繞客戶需求加快科技能力建設,才能塑造和保持差異化競爭力。
二、中小銀行數字化轉型的探索與實踐
從2014年最先開展直銷銀行業務開始算起,中小銀行經過6年多的數字化轉型探索,實現了從具體業務“點”到業務“線”,再到全面數字化的發展,在數字化轉型方面跑出了“加速度”。
一是堅持頂層設計優先,持續加強戰略引領。數字化轉型是一場全面深入的經營革命,必須戰略先行。中小銀行通過制定行動規劃,完善組織架構,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有的銀行提出“網絡化、數據化、智能化”金融科技戰略,并明確了“金融科技銀行”戰略定位。有的銀行將“智慧化、特色化、國際化、綜合化”的服務領先銀行作為戰略目標,提出“打造最具互聯網大數據基因銀行”的戰略愿景,為數字化轉型提供了戰略驅動力。
二是堅持強化機制管理,搭建智慧銀行體系。各銀行在數字化戰略的統籌引領下,聚焦風控、營銷、運營等重點環節,打造智慧銀行體系,系統推進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其中,風控方面,采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賦能全流程風險管理,提升流程效率和風控質效。營銷方面,基于客戶多維數據,通過精確篩選客戶、精準挖掘需求、精心定制方案,建立平臺化、產品化營銷機制。運營方面,通過生物識別、數字簽名等技術,縮短柜面辦理時間,并搭建多渠道智能服務體系,提升客戶服務體驗。
三是堅持平臺建設為基石,積極搭建開放生態體系。各銀行普遍加快開放銀行平臺體系建設,通過金融場景與外部非金融場景的有效整合,不斷提升客戶粘度,持續豐富和完善數字化轉型的生態體系。例如,有的銀行堅持“移動優先”戰略,推進APP經營取代卡片經營,探索高頻生活場景;有的銀行圍繞賬戶管理和支付結算兩大核心需求,引入用戶場景概念,以金融科技重構手機銀行體系,打造賬戶云管家平臺;有的銀行則致力于挖掘區域內教育、醫療等領域的垂直場景,構筑特色生態圈,推動傳統業務數字化轉型。
四是堅持加大科技投入,筑牢數字化轉型根基。疫情沖擊下,數字化轉型已經不再僅僅是一個話題,而是需要加快落地的實踐。中小銀行普遍加大了數字化轉型投入,財務投入方面,領先中小銀行的科技投入普遍超過營業收入的1%,部分銀行投入超過了3%。人力投入方面,多家中小銀行科技人員占比超過4%,部分銀行甚至超過了10%。此外,還有多家中小銀行設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發揮制度、人才和激勵等方面的靈活機制,強化科技賦能,助力母行加快數字化轉型。
當前,我國中小銀行已經超過4000家,數量眾多但規模各異,數字化發展程度差異非常大,總體來說發展相對滯后,包括:自身開發能力有限,難以支撐科技研發的持續性投入;積累的渠道、客戶、數據資源,還不能夠轉化為數字化優勢;在與第三方公司合作中,難以掌握較為核心的技術與客戶資源,做到真正了解客戶,甚至部分銀行將客戶信貸審查甚至貸后管理等環節交給第三方,存在較大風險隱患。
三、中小銀行加快數字化轉型的思考
數字化轉型是一項長期系統性工程,涉及系統層面、數據層面、產品層面、組織流程,以及創新文化等的搭建、重塑,甚至是顛覆。
一是進一步強化數據為本,以數據驅動銀行發展。數據積累和數據治理是中小銀行的痛點,雖然多年來積累了大量小微企業數據,但是大數據的沉淀、分析、應用仍然不足,需要進一步加強外部公司大數據、政府公共數據、平臺場景化數據、自身交叉銷售客戶數據等的拓展和運用,實現基于大數據模型的獲客和留客。在此基礎上,對組織架構、業務流程、風控模式、IT系統、人員結構等進行系統性變革,實現數據驅動業務發展,充分發揮數據資產價值。
二是進一步強化共生思維,打造開放銀行生態圈。與國有大行相比,中小銀行技術水平較弱、場景渠道較少,數字化轉型面臨較大壓力,要進一步加強系統建設、數據治理、場景搭建等的跨界合作,以外部賦能推動數字化轉型。同時,打造開放銀行服務架構,通過銀行與生態圈伙伴的合作,共建高頻場景生態,將金融服務無縫嵌入各領域,塑造開放式的“金融+生活”生態圈,使“銀行不單是一個場所,更是一種服務和行為”變為現實。
三是進一步強化人才涵養,塑造激勵創新的企業文化。金融科技的發展在給銀行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會帶來新的風險,對此要保持清醒的認識。中小銀行在堅持“拿來主義”、開放創新的同時,更要加快自身技術積累。數字化轉型的關鍵點在于人,難點也在于人,通過引入金融科技外部人才、培養核心人才,堅持獨立風控,提升自主研發能力,逐步形成更加包容的創新型組織文化,打造“自有技術、自營客戶、自建場景”的數字化轉型核心能力。
四是進一步強化合規經營,堅持創新發展與全面風險管理并重。數字化轉型的同時,仍需堅持了解你的客戶,筑牢風險底線,用數字賦能信用風險、操作風險、欺詐風險、洗錢風險等風險防范手段,切實關注合作機構風險蔓延以及群體性事件、系統性風險,同時做好消費者權益保護。
五是進一步強化政策支持,營造數字化轉型發展良好環境。加快完善數據資產領域的法律法規建設,推動征信、稅務、海關、工商、銀行等公共數據資源的有效利用,大力降低中小銀行信息采集成本,提升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精準性。加大對中小銀行在監管政策、金融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的扶持力度,深化“監管沙箱”的創新優勢,為中小銀行“迎頭趕上”提供支持。
中小銀行歷經20余年的發展,一直都在金融改革浪潮中勇立潮頭。志之所趨,無遠弗屆,面對不穩定不確定的外部環境,面向“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宏偉藍圖,中小銀行將主動融入數字經濟新時代,繼續劈波斬浪、一往無前,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持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