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部最新農情調度顯示,全國秋糧收獲已近四成。受華西秋雨影響,進度同比略慢。其中,中稻收獲過四成,玉米、大豆收獲均過三成。眼下,各主產區多措并舉加快收獲進度,減損增收。
(資料圖片)
山東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大省,眼下,這里的6600多萬畝秋糧正在集中成熟,迎來大面積收獲。為應對近期陰雨天氣給玉米晾曬、存儲帶來的不利影響,山東省寧陽縣緊急調配37臺糧食烘干設備,有序組織合作社加大糧食烘干服務,開啟“搶糧”大戰。
山東省寧陽縣豐沃農業合作社負責人 劉冬生:我們有10臺烘干設備,一天可以烘干玉米600噸。烘干后,玉米水分可以控制在14%以內。通過傳輸帶運輸,直接可以入倉儲存。
時下,江西省萍鄉市湘東區的4.6萬畝制種水稻迎來豐收。由于收割時間與秋汛重疊,收割后的種子很容易發生霉變。為減少損失,當地政府推出優惠政策,扶持企業建設集烘干、精選、包裝、收儲、轉運為一體的加工服務中心,打通種子顆粒歸倉“最后一公里”。
江西省萍鄉市湘東區排上鎮制種大戶 楊雪發:到這里來就不用擔心天氣原因,安全性比較高。如果碰到下雨,進了烘干場,可以說是進了保險公司一樣,沒有后顧之憂。
這幾天,安徽省靈璧縣的秋收已全面展開。向陽村種糧大戶金共方的1000多畝大豆、玉米喜獲豐收。盡管秋收趕上了陰雨天,但他投資20多萬元新添置了2臺大功率聯合收割機幫了大忙,整體秋收進度沒有耽誤。
安徽省靈璧縣向陽鎮向陽村種糧大戶 金共方:與去年相比,今年每臺聯合收割機每天要收獲80~100畝。
農業農村部表示,要繼續抓好秋糧抗災救災,組織農戶和農機應急作業服務隊抓住降雨前和降雨間隙,搶收已成熟中稻、玉米等作物,及時晾曬烘干,確保顆粒歸倉。
推廣新技術新模式 助力農民增產增收
今年,各地通過推廣新技術新模式,力促秋糧增產增收。
眼下,河南秋糧已收獲5700多萬畝,占全省秋糧種植面積的75.1%。在周口市太康縣常營鎮,由農業農村部、河南省農業農村廳組織的玉米百畝示范方正在實打驗收。今年,這里的玉米通過增加密度、適時滴灌、精準調控,刷新了當地高產紀錄。
河南省太康縣常營鎮常青農場二分廠廠長 焦忠:密度增加了,成本減少了,產量上升了,比著往年增加了800多斤,確實很高興。
今年,河南圍繞“以秋補夏”目標,大力實施秋糧單產提升行動,在全省選擇70個縣市,整建制開展綠色高產高效行動。從目前的收獲情況來看,在今年不利天氣及病蟲害多發的情況下,示范區的玉米實現了高產穩產。
農業農村部玉米專家指導組副組長 李少昆:農民對于增密、采用滴灌普遍是能夠接受的,這為明年大面積推廣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
河南省太康縣玉米創出高產的同時,遠在1000多公里之外的貴州省興義市的國家級水稻超高產試驗示范基地,也正在測產。經過測產驗收專家組收割、稱重、測水分、換算等環節,這片示范基地水稻的畝產達到了1105.08公斤,創造了貴州省水稻的高產紀錄。
貴州省農科院測產驗收專家組組長 馬均:三塊田平均畝產是1105.08公斤,最高的一塊田畝產是1174.16公斤,這個產量在全國來說也是一個很高的水平。尤其對于同等生態區來說,是一個很高的產量水平。
據了解,該基地是2013年在袁隆平院士的倡導下建設的。10年時間,這里的稻田從最初的畝產900公斤到今天的1174.16公斤,到今天的1174.16公斤,不斷刷新貴州水稻的高產紀錄。同時,基地工作人員還研發出了雜交稻超高產精確栽培技術。
貴州省農業科學院院長 周維佳:我們要加快這項技術的推廣運用,讓老百姓嘗到豐收的喜悅,助推全國的糧食安全。
這幾天,湖北省的3200多萬畝中稻陸續成熟,水稻收割拉開了今年秋收大幕。目前,當地已投入水稻聯合收割機9萬余臺,從南到北依次開始秋收。在天門市,因為是訂單種植,加上前期管理科學得當,當地優質稻收購價達到每斤2元,遠高于市場價。
湖北省天門市佛子山鎮青龍村種植大戶 魯文武:今年又增產又增收,價格又好,和去年相比能增收50萬塊錢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