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記者 王嬌莉 李宗華)唱秦腔的日子,是村子里最熱鬧的時候。為了把每一場戲都演得好看、演得精彩,連日來,陜西省戲曲研究院排練廳時不時傳出或豪放或婉轉或悠揚的唱腔,“我們要演好戲,演精彩的戲,只有一遍又一遍地精心打磨,才能不斷提升,把最好的秦腔大戲演給老百姓看”,陜西省戲曲研究院二團團長李小鋒對記者說。
1月18日下午,記者來到排練現場,演員們正在緊鑼密鼓地排演秦腔《玉堂春》,從唱腔到念白,從身段到臺步,從手勢到神情,每一個細節都力求準確、到位。負責此次演出的總導演趙丹紅不時進行著現場指導,唱腔、音樂、走位,親自上陣作示范。
此次在秦腔傳統戲《玉堂春》中飾演“蘇三”的是“梅花獎”得主張蓓。多年前,張蓓主演的《玉堂春》亮相古城舞臺,劇情精練、故事緊湊,尤其是她的唱腔與表演,曾受到專家和觀眾的熱情贊譽。即便是自己拿手的“看家戲”,排練現場的張蓓依然不敢懈怠,舉手投足,每一句唱詞、每一個動作都在仔細揣摩。排練間隙,記者采訪了張蓓,她坦言,“有些劇目長時間沒演,放得久了難免生疏,趕緊要恢復起來;有些經典的傳統劇目我們進行了重新編排,也要趕緊熟悉起來。所以說,年前的排練非常緊張,一天三趟,上午、下午、晚上都不能休息,但大家心氣都很足,沒有人抱怨,沒有人喊累,就想著一定要把戲排好,能滿足觀眾的需求。”
據悉,陜西省戲曲研究院二團的此次排演是為了給2月2日-2月13日赴甘肅省慶陽市環縣演出作準備。其中包括《周仁回府》《花燭恨》《竇娥冤》《梁秋燕》《玉堂春》《鍘美案》等20臺本戲,以及兩場經典傳統折子戲和一場清唱晚會,“梅花獎”得主李小鋒、譚建勛、任小蕾、張蓓、衛小莉都將拿出自己的絕活,傾情演繹。趙丹紅表示,“這次演出我們選擇的本戲和折子戲基本上都是老百姓最喜歡的傳統戲,在弘揚主旋律、激發社會正能量的同時,又貼近群眾、貼近生活。我們希望把好戲送給觀眾,把精品送給觀眾,以最好的狀態呈現最好的舞臺效果,在節日里給老百姓送去歡聲笑語。”
排練廳里的演員們大多是功底扎實、有著豐富舞臺經驗的,但是出于對秦腔的熱愛,他們依然在不斷的練習著。演員王戰備在《周仁回府》《雙官誥》《清風亭》《下河東》中演繹四個不同的角色,他對記者說,“這次演的角色有的是我第一次演,比如說《雙官誥》,今天早上拿到劇本,我就開始不停地背臺詞,50多歲了,記詞方面還是有難度,這次的演出任務挺艱巨的。”演員陳魁在《趙氏孤兒》中飾演的“程嬰”聲音渾厚,表演大方,深受戲迷喜愛,他說,“演員就是要仔細琢磨每一個角色,把每一個角色都吃透,讓觀眾看到優秀的傳統劇目,把好戲奉獻給老百姓。”雖說是配角,但表演方面同樣是駕輕就熟,花臉演員胡林煥這次在23場演出中,他出演的場次有13場,“我是一個有著40多年表演經歷的秦腔演員,我很有信心把我承擔的角色都演好,呈現出不同的性格飽滿、生動鮮活的舞臺形象。”
今年的春節演出讓陜西省戲曲研究院二團團長、“梅花獎”得主李小鋒尤其興奮,他在演出中也有多場戲,“過大年,看大戲。對西北五省區的老百姓而言,大戲就是秦腔。這次我們二團有幸被邀請到甘肅省慶陽市環縣去演出,團里每一位演員都很興奮。一天兩場,一共要演23場,一口氣演這么多場是一次考驗,更是一次檢驗。現在排練一天三趟,演員們必須加班加點排練,我們要把所有演出的劇目全部排演一遍,精雕細琢,人們都說熟能生巧,只有不斷提升,才能把每一部劇目演得更精彩,演得更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