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記者 張毅偉)4月7日是世界衛生日,讓我們認識一下鮮為人知的衛生名詞——食物溫度危險帶。陜西省疾控中心發布4月份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提示,公眾要關注食物溫度危險帶、誤采誤食野菜中毒等問題。
記住食物溫度危險帶
食物溫度危險帶是指測量有害細菌在食物上迅速生長的溫度范圍。20℃時,致病菌在食物中約3-10個小時即可擴增10倍,溫度越高擴增得越快,37-42℃是食品的最危險溫度。陜西省疾控中心專家說,結合我省月氣溫和世界衛生組織《食品微生物風險評估指南》數據,四月以來,我省氣溫逐漸升高,如果現做食品不做好保鮮存儲工作,極易引起食源性疾病,導致患者出現腹痛、腹瀉、惡心、嘔吐、頭痛、頭暈等消化道癥狀。
建議:熟食避免在危險溫度中暴露超過2小時,應當及時放入冰箱。日常生活中盡量減少剩飯剩菜。未食用完的飯菜應及時在冰箱中冷藏,但冷藏不應超3天。熟食在危險溫度下超過2小時的,應在確認食物未變質并經充分加熱后方可食用,但重復加熱不要超過1次。食物要燒熟煮透。大多數細菌和病毒不能耐受高溫,可通過加熱殺滅。加熱食物時,其中心溫度達到70℃以上并保持30秒以上,即可確保食用安全。
關注誤采誤食野菜中毒
野菜口感新鮮、風味獨特,深受大家的喜愛,但是食用野菜一定要注意,吃不對可能引發食物中毒。
建議:不要隨意在公園或路邊采摘野菜食用,不要隨便在散商游販處購買,要到正規的超市、農貿市場購買野菜。采摘野菜不要選擇不熟悉、不認識的品種。野菜一次不宜吃太多。老年人、嬰幼兒、孕產婦、哺乳期婦女盡量不吃或少吃野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