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王三合 記者 胡琳)秋風起,魚蝦肥。“上市啦,上市啦!”9月18日,在位于西安市臨潼區新豐街道的陜西鴻海澳龍水產科技有限公司臨潼淡水龍蝦繁育基地,工人們正熟練地將長成的淡水龍蝦分揀、稱重、打包、裝箱,這些淡水龍蝦身披褐綠色的“外衣”,不僅色澤鮮艷,而且個頭兒大,體形飽滿,讓一旁的基地負責人王旭升樂得合不攏嘴。
“那時候就在想,我家鄉的魚很好吃,是不是同樣可以養龍蝦,這樣鄉親們也能有更好的收入。”1982年出生的王旭升,自幼在渭河邊長大,大學畢業后在上海成為一名報關員,每次回家發現父輩們依然養殖傳統魚類,不僅品種單一、而且收益不盡如人意。王旭升內心的鄉土情結被激活,再三考慮下,他辭去了體面的工作,投入廣闊的農村天地,成為一名返鄉創業“新農人”。 由于淡水龍蝦生長在熱帶,所以很多人認為在北方難養殖,但在王旭升看來,養殖的人越少說明發展的機會越大。2013年,王旭升從浙江引進淡水龍蝦種苗4萬尾,開始從事淡水龍蝦養殖,第一次11個池子1500斤的種蝦全部死亡。在養殖龍蝦過程中,王旭升發現池水溫度、溶氧量、pH值等每一個環節都至關重要,一個環節疏忽就可能“全軍覆沒”。
“這種龍蝦在南方抱卵量約200—500粒,抱卵率75%左右。而我養殖的龍蝦抱卵量不到100粒,抱卵率更是不到40%。”淡水龍蝦抱卵率,直接影響出苗的數量,王旭升請教專家后發現種蝦不僅缺乏營養,還缺少光照。他及時調整喂養方式。兩年后,王旭升的淡水龍蝦抱卵率達到了70%以上,龍蝦種苗的質量也得到了很大提升。淡水龍蝦在陜西關中地區人工繁殖的突破給了王旭升極大的信心。
為了改變北方養殖龍蝦生長周期短和繁殖問題,王旭升根據關中地區的氣候特點,在池塘中采用“池中池”模式,通過給池塘局部搭建大棚,提高“小池塘”水溫度的穩定性,讓蝦苗在大棚中提前生長,等到外界溫度適宜時,蝦苗從“早苗棚”進入大池塘。“池中池”“早苗棚”的特別設計,讓王旭升的淡水龍蝦提前上市,產量也比過去提高20%左右。
“現在每年穩定為養殖戶供應500萬尾優質的淡水龍蝦蝦苗,苗種產值350萬元,所生產的蝦苗已經獲得各地養殖戶的青睞。”王旭升通過不斷地摸索實踐,將南方養殖的淡水龍蝦在北方成功養殖。因其個大肥美、營養豐肥,一經上市,受到消費者青睞,市場價平均每斤80元。廣闊的市場前景吸引了眾多養殖戶的目光。“我們公司繁育的龍蝦種苗一半滿足周邊養殖戶需要,另一半發往全國各地。現在祖輩養魚的地方,已經成了村民致富的‘聚寶盆’!”王旭升成立了集淡水龍蝦人工繁育、加盟養殖、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現代農業公司,打造出了“渭漁”等品牌,公司采用“公司+農戶”的模式,為農戶提供種苗及養殖技術指導、成品蝦回收等一條龍式的“無憂”服務。
王旭升說,目前公司已實現年產淡水龍蝦18萬斤,苗種和商品蝦產值1500多萬元,先后在省內外推廣龍蝦養殖1000余畝,帶動養殖戶70戶,新增就業170余人。
據了解,臨潼區漁業養殖面積4965畝,共有4個“農業農村部健康養殖示范場”和3個市級水產良種場,1個水產綠色健康養殖“五大行動”骨干示范基地,2家西安市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范區,認證1個全國名特優產品臨潼淡水龍蝦,培育發展休閑漁業場點20個,漁業從業人口逐年增加。全區漁業年產量4200余噸,漁業經濟總產值9000余萬元。“臨潼區漁業以綠色高質量發展為目標,按照‘兩帶三區四基地’產業布局,聚焦漁業產量和安全生產養殖,抓好漁業產業提質增效、水產品牌化建設、水產名特優品種引進調整、漁業環境污染整治、養殖尾水的治理等重點任務,積極實施現代漁業發展戰略,全力推進漁業生產健康發展,讓特色養殖產業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打造都市型特色現代農業示范區。”臨潼區農業農村局局長劉軍鵬說。
如今,臨潼區已在渭河沿岸利用生態優勢開展淡水龍蝦人工繁育和養殖,逐步建立了一整套內陸地區淡水龍蝦工廠化養殖繁育技術體系。同時結合渭河生態風光旅游休閑的方向,向漁業科技養殖規模化布局,延長漁業產業鏈條,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淡水龍蝦已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火紅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