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2021年開年基金火到“出圈”相反,2022年以來基金發行遇冷,不僅沒有出現“開門紅”,還有一批公募基金遭遇清盤。Wind數據顯示,僅1月就有15只基金宣布清盤,截至2月7日,年內已有12只基金完成清算工作。業內人士提醒,眼下基金數量已突破9000只,產品創新和迭代的速度在不斷加快,對基金投資者而言,需要比以往更認真地做好功課再“出手”。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馬燕
圖源 ?視覺中國 ?圖文無關
業內人士介紹,一般來說,基金清盤源于三個原因:一是經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表決通過;二是在基金合同約定的時間內,基金資產凈值連續低于5000萬元或基金份額持有人數量不滿200人;三是達到基金合同約定的其他清盤條件。
Wind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1年三年間,公募清盤產品分別達132只、173只、249只,清盤現象逐年遞增,2021年的公募基金產品清盤數量較前一年增長超4成,刷新了近三年以來的新高記錄。
在2021年清盤的249只基金中,有131只基金因資產規模原因觸發合同終止條款而被清盤,其余118只基金則因為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表決通過而清盤。根據相關規定,開放式基金若連續六十個工作日出現“基金份額持有人數量不滿二百人”或“基金資產凈值低于五千萬元”情形的,基金管理人應當向證監會報告并提出解決方案,如轉換運作方式、與其他基金合并或者終止基金合同等。
此外,還有的清盤跟“幫忙資金”撤離有關。在年末拼規模、留續產品的背景下,“幫忙資金”現身迷你基金產品。2022年1月底宣布清盤的某基金產品,此前發布的四季度報告顯示,在去年四季度內有多家機構在去年底集體贖回該基金產品,份額高達15億份。而贖回后規模截至去年底不足2000萬。
分析人士認為,從2019年初至2021年,大批投資者通過購買基金入市。尤其是2021年初,基金頻上熱搜,多只新基金“一日售罄”,不少老基金出現“限購”,甚至有明星基金經理“出圈”、被娛樂化。這些信號都彰顯了基金投資的熱度。但2021年全年來看,基金的表現并不亮眼。除貨幣基金以外的整體公募基金平均收益率僅5.04%,不到2020年的零頭(2020年公募基金的平均收益率為26.73%),表現為近三年最差。
2022年初,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公布的《全國公募基金市場投資者狀況調查報告(2020年度)》(簡稱“報告”)顯示,基金虧損在10%以下時,僅有7.9%的投資者出現明顯焦慮,虧損超過10%則焦慮者的比例迅速上升到34.1%,虧損在30%~50%時出現焦慮的投資者比例最多,為35.1%。
展望后市,有觀點認為,當前基金行業規模快速發展的同時,優勝劣汰的特征也越來越明顯。隨著新發基金不斷增多,今年清盤基金的數量可能還會進一步上升。這就需要基金投資者進一步做好功課,選擇適合自己的基金,不要盲目跟風。
【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校對 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