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王卡拉)再鼎醫藥2021年年報顯示,報告期內實現營收1.44億美元,同比增長194.77%,虧損凈額卻從2020年的2.69億美元擴大至7.04億美元。其2021年高達5.73億美元的研發開支中,授權費占比67%,約為3.84億美元。從最初的“License-in(授權引進)”向“授權引進+自主研發”推進的再鼎醫藥,何時才能走出虧損泥沼,進入良性循環?
相比自研,授權引進被認為是一種能夠更快實現商業化、帶來營收甚至盈利的路徑。成立于2014年的再鼎醫藥,被業界認為是授權引進模式的代表性企業。截至目前,再鼎醫藥已上市4款產品,即則樂(尼拉帕利)、愛普盾(腫瘤電場治療)、擎樂(瑞派替尼)及紐再樂(甲苯磺酸奧馬環素),均通過授權引進上市,2021年,這四款產品的銷售收入分別為9357.9萬美元、3890.3萬美元、1162萬美元,紐再樂2021年12月獲批上市。在剛剛過去的2021年,再鼎醫藥又獲得4個腫瘤候選藥物的許可,拓深胃癌和肺癌管線;獲得具有單產品多適應癥潛力的efgartigimod的許可,增強自身免疫管線;還達成關于KarXT的合作,將疾病領域拓展至新治療領域——中樞神經系統。
再鼎醫藥稱,已與葛蘭素史克(GSK)、Novocure、argenx、Turning Point、Deciphera、Karuna、Blueprint、MacroGenics、Cullinan及Amgen建立伙伴關系,通過引入授權候選產品,成為這些公司大中華區新療法開發及商業化的優先選擇合作伙伴。
通過授權引進的產品可以快速為公司貢獻營收,高額授權費卻蠶食著再鼎醫藥的凈利潤。2019年、2020年,該公司授權費開支分別為5870萬美元、1.08億美元,占比同期研發投入的41.3%和48.6%。2021年,該筆費用增至3.84億美元,漲幅高達2555.1%,占全年研發費用的67%。
過度依賴“License-in”模式并不被業界看好。2021年,海和藥物科創板IPO被否,其中一個關注點便是該公司的自主研發能力,科創板上市委懷疑其對第三方技術存在重大依賴,因為該公司成立以來的19個項目中,有18個為合作研發或授權引進。
被貼上“License-in”模式代表企業的再鼎醫藥,試圖洗刷“標簽”。相關負責人曾在上市記者會上強調,從來沒說過自身是“License-in”模式,其采取的是“外部合作+自主研發”的開放式創新模式。license-in模式是成立初期采取的一種方法,是實現短期目標的方式,而自身中期目標是把自主研發和外部合作的早期產品推向臨床,長期目標則要把所有內部研發產品推向全球。開發候選產品從2015年的4個增加至28個,包括處于后期臨床開發階段的12項計劃,到2025年計劃擁有至少15款上市產品,覆蓋超過30個適應癥。
再鼎醫藥研發項目仍處于早期階段,商業化前將需要大量投資及監管批準,無法預測是否或何時能夠成功開發或商業化任何候選產品。再鼎醫藥坦言,生物制藥行業競爭激烈,長期競爭地位取決于自身能否成功發現及開發滿足巨大醫療需求缺口的、具有成本效益的創新產品以及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中高效生產產品、并有效推出有關產品及使其上市的能力。先期欲通過授權引入產品快速實現盈利,以反哺自身研發的再鼎醫藥,何時才能進入良性發展循環,尚待時日觀察。
從股市來看,近一年來資本市場對再鼎醫藥的信心似乎不足。2020年9月登陸港股的再鼎醫藥,股價曾一度最高上漲至1512港元/股,被冠上“最貴港股”稱號。一年之后,2021年9月開始股價大幅下滑,截至今年3月4日收盤,股價跌至319.8港元/股,區間累計跌幅達70.93%。3月4日,再鼎醫藥盤中一度跌至歷史最低股價317.6港元/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