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3月23日電 3月23日,發改委發布《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下稱《規劃》)。
《規劃》指出,到2025年,形成較為完善的氫能產業發展制度政策環境,產業創新能力顯著提高,基本掌握核心技術和制造工藝,初步建立較為完整的供應鏈和產業體系。氫能示范應用取得明顯成效,清潔能源制氫及氫能儲運技術取得較大進展,市場競爭力大幅提升,初步建立以工業副產氫和可再生能源制氫就近利用為主的氫能供應體系。燃料電池車輛保有量約5萬輛,部署建設一批加氫站。可再生能源制氫量達到10-20萬噸/年,成為新增氫能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現二氧化碳減排100-200萬噸/年。
《規劃》顯示,再經過5年的發展,到2030年,形成較為完備的氫能產業技術創新體系、清潔能源制氫及供應體系,產業布局合理有序,可再生能源制氫廣泛應用,有力支撐碳達峰目標實現。
《規劃》提到,到2035年,形成氫能產業體系,構建涵蓋交通、儲能、工業等領域的多元氫能應用生態。可再生能源制氫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明顯提升,對能源綠色轉型發展起到重要支撐作用。
《規劃》提出了氫能產業發展基本原則:一是創新引領,自立自強。積極推動技術、產品、應用和商業模式創新,集中突破氫能產業技術瓶頸,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二是安全為先,清潔低碳。強化氫能全產業鏈重大風險的預防和管控;構建清潔化、低碳化、低成本的多元制氫體系,重點發展可再生能源制氫,嚴格控制化石能源制氫。三是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探索氫能利用的商業化路徑;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引導產業規范發展。四是穩慎應用,示范先行。統籌考慮氫能供應能力、產業基礎、市場空間和技術創新水平,積極有序開展氫能技術創新與產業應用示范,避免一些地方盲目布局、一擁而上。
《規劃》還部署了推動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一是系統構建氫能產業創新體系。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著力打造產業創新支撐平臺,持續提升核心技術能力,推動專業人才隊伍建設。二是統籌建設氫能基礎設施。因地制宜布局制氫設施,穩步構建儲運體系和加氫網絡。三是有序推進氫能多元化應用,包括交通、工業等領域,探索形成商業化發展路徑。四是建立健全氫能政策和制度保障體系,完善氫能產業標準,加強全鏈條安全監管。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歐陽明高解讀《規劃》時指出,“到2025年,燃料電池車輛保有量達到5萬量,可再生能源制氫量達到10-20萬噸”的發展目標,從量上講,可再生能源制氫量是可以滿足燃料電池車輛使用的;從品質上講,可再生電力電解水制氫純度很高,能夠滿足燃料電池對氫純度的高要求,可以完全避免加氫站、儲氫瓶和燃料電池受腐蝕或中毒等問題。
歐陽明高指出,一些專家預測,電解水制氫的需求在未來將比燃料電池更大。目前,我國能源行業積極投資可再生能源制氫,例如四川水電制氫、新疆光伏制氫、內蒙風電制氫等,為規模化生產清潔低碳氫能奠定了良好產業基礎。(中新經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