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正日子已過,消費者陸續收貨,但商品售后問題也逐漸顯現。江蘇省消保委提醒電商體系經營者:摒棄“搶人頭”拼流量思維,規則漏洞及時填補;更加注重消費者權益保護,以實質內容促進消費轉型升級。
圖源 視覺中國
虛假發貨仍存在
【資料圖】
保價承諾難兌現
有消費者吐槽遭遇虛假發貨:商家只點發貨不填單號、不按承諾時間發貨、發空包裹、攔截訂單要求消費者退單等等“奇葩”操作依然存在,消費者早早下了單,卻無法享受正常物流和售后。有消費者反映,商家預售后承諾限期發貨,付完尾款后訂單是顯示已發貨了,但等了四五天仍然沒有物流信息。
11月初,消費者陳女士向省消保委反映,在某電商平臺購買的品牌掃地機器人,優惠后價格3299元,保價15天,收貨后第二天發現該產品相同購買鏈接價格2999元,隨即向平臺申請保價,卻被告知某特定活動不參與保價。
省消保委人士查詢各電商平臺發現,幾家平臺的詳細保價規則都存在漏洞。大部分平臺都只在商品介紹頁面顯示有保價,但是消費者想要尋找詳細保價規則,有些平臺沒有任何顯示,有些平臺需要點擊3步才能看到規則,還有些平臺保價例外條款較多,而普通消費者購買時不知情。若產生糾紛,很容易發生平臺或商家隨意解釋的情況。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八條規定“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不少主播帶貨或商品頁面都將保價作為重要宣傳點,那么平臺和商家就更應當將保價規則中如保價范圍、時間、例外情形等重要信息提前告知消費者,以消除信息誤差,供消費決策參考。
經營者要摒棄拼流量思維
規則漏洞及時填補
省消保委認為,近年來隨著網絡交易規則越加規范,平臺、商家自律意識都有所提升,從電商到物流也都已經開始加速戰略調整。這也要求電商體系下所有經營者轉型理念需更加注重消費者權益保護,以實質內容促進消費轉型升級。所有商品供應、經營促銷、售后維權等體系去繁就簡,脫虛向實,尤其是“雙11”等關鍵活動,更要摒棄“搶人頭”拼流量思維,做到優惠政策清晰明確、重要注意事項提前告知、規則漏洞及時填補、售后服務快速有效,真正將實惠讓利與消費者。
通訊員 徐悅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馬燕
校對 李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