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4月26日,渣打集團發布《全球供應鏈ESG和可持續發展調研》報告,聚焦全球供應鏈ESG和可持續發展的行動與現狀。
該調研為了深入了解企業推行供應鏈ESG和可持續發展所采取的行動、獲得的進展以及遇到的挑戰,探討具有針對性的潛在解決方案,選取了來自世界各地的300家企業,其中包括120家營業額超過20億美元的大型企業(“核心企業”)和180家營業額小于5億美元的供應商企業。受訪者包括高級財務管理人員、采購和供應鏈決策者。
報告提到,大中華及北亞地區(以下簡稱GCNA)的供應商企業對于推動ESG和可持續發展有著非常積極的意愿。它們選擇“愿意為了積極的環境與社會影響,犧牲獲取更高財務回報和利潤的機會”的比率為69%,不僅遠高于所有企業的平均值54%,也是所有地區的供應商企業中意愿度最高的。約60%的公司已經或計劃購買碳信用以抵消碳排放,這突出了高質量碳信用和可進入市場的重要性日益增加。GCNA供應商企業對碳信用也有了一定的認知,其中11%已經購買碳信用,44%有購買計劃。
僅有11%的GCNA供應商企業已經做出承諾減少碳排放、實現碳中和,或者為此設定目標,另外61%仍在計劃中。他們對ESG的承諾和目標設定還有相當大的提升空間,和世界供應商企業的平均水平也有差距。
此外,難以招聘和留住相關專家(64%),難以獲得費用和投融資資金(53%),以及投資效果難以衡量(53%)是GCNA供應商企業在推動ESG和可持續發展承諾和目標制定時面臨的主要挑戰。
報告進一步指出,在推動供應鏈ESG和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核心企業遇到的挑戰主要集中在獲取供應商的ESG和可持續發展實踐的數據和報告,有56%的核心企業在這一項選擇了“非常有挑戰性”或“有挑戰性”。
大約2/3的企業認為,在地區間和行業內使用統一的ESG可持續發展指標是很重要的。但是,推行統一的ESG可持續發展指標并非易事,受訪企業認為,不同區域內監管和法律要求的差異(62%),企業獲取標準化數據的能力(60%),以及不同地區的消費者市場期待的差異(59%),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渣打集團首席可持續發展官Marisa Drew表示:“我們的很多客戶企業都被期待進行強有力的環境和社會管理,他們正在努力滿足這些期望。渣打集團也正努力通過提供有針對性的產品、洞察和數據來指導他們應對這一挑戰。我們的客戶普遍希望,在追求公司戰略目標的同時,也能為實現可持續的未來發揮作用。從中長期來看,這兩個目標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可持續的實踐也不應該只適用于那些最大的公司。”
渣打集團交易銀行全球主管Michael Spiegel表示:“我們認識到企業在整個供應鏈中實踐可持續發展時面臨的挑戰。我們相信,融資激勵措施和深層融資解決方案,再加上可持續供應鏈融資平臺,可以在解決一些關鍵障礙方面發揮作用。我們的可持續貿易融資主張以及我們正在與第三方,如Taulia、Demica和聯易融等建立的伙伴關系,都旨在幫助我們的客戶滿懷信心地轉向可持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