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近日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5月30日,中國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也成功發射,開啟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新篇章。
(資料圖)
在海外媒體紛紛贊揚中國航天事業取得新進展時,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日前卻發表評論稱:“(中國)禁止美國宇航局與中國國家航天局開展合作。”
CNN對中國的所謂“指責”是否成立?到底是誰拒絕在太空領域開展合作?又是誰屢次破壞國際規則、擾亂太空秩序?“真探”工作室經過多方考究,發現事實與CNN所言并不一致。
美國多次立法禁止NASA與中國的太空合作
CNN的上述言論不是美國第一次就太空合作問題指責中國。今年3月,美國宇航局(NASA)局長比爾·納爾遜(Bill Nelson)在接受美國數字新聞網(Axios)采訪時稱,中國航天局在太空領域既不合作也不透明,并危及其他國家。
然而,“真探”工作室調查發現,美國自身通過立法關上了與中國進行太空合作的大門,并且處處打壓和封鎖中國航天科技的發展。早在1998年,美國國會通過的《1999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 for Fiscal Year 1999)就明確提出對中國衛星出口進行管制,相關條款規定“美國不允許向中國出口導彈設備或相關技術,以限制中國導彈或太空發射能力的提升。”
美國《1999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
12年后,美國國會再次立法,于2011年出臺《沃爾夫修正案》(Wolf Amendment),明確禁止NASA和中國的任何政府機構或企業進行任何形式的交流與合作,這意味著中國的航天員將無法參與國際空間站的建設和運行,也無法使用美國的航天器和設備。
2011年《沃爾夫修正案》
除此之外,美國還屢次破壞國際太空合作規則,以“先抵達先占有”的霸權思維,試圖將太空資源“私有化”。2020年4月,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一項行政令,宣布美國有權對太空資源進行商業開采、回收和利用,拒絕承認太空為所有國家的共有財產,企圖違反《外層空間條約》(Outer Space Treaty)關于各國開展太空活動的相關原則。該條約規定“外層空間,包括月球與其他天體在內,不得由國家通過提出主權主張,通過使用或占領,或以任何其他方法,據為己有”。
1967年《外層空間條約》
特朗普的這項行政令至今仍然有效,并遭到許多國家政府和專家的反對,認為這是對國際法和公平原則的挑戰和侵犯。俄羅斯聯邦航天局就此曾發表聲明稱:“企圖征用外太空并積極計劃占領其他星球領土難以讓各國有效合作”,該行政令與“太空屬于全人類”的概念背道而馳。
中國太空合作的大門始終敞開
面對美國長久以來的設備出口限制和技術封鎖,中國航天堅持自主創新,實現自身的飛天夢想。從1999年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叩響寰宇,到如今神舟十六號再探蒼穹,中國在太空領域取得的成就,全世界有目共睹。
去年年底,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成為除國際空間站外,世界上正在運行的第二個空間站。中國空間站對所有聯合國會員國開放,目前已有德國、意大利、法國、西班牙、日本等17個國家的科學實驗項目確定入選,而美國因《沃爾夫修正案》的限制無法參與其中。
自中國航天發展以來,中國制造的衛星出口尼日利亞、委內瑞拉、巴基斯坦、白俄羅斯等多個國家,為世界提供便捷的衛星服務;同時,隨著中國北斗導航系統的日益完善,中國面向國際社會開放了高分一號、高分六號衛星的相關數據,為全球范圍內的資源調查和監測、環境監測及評價、地球科學研究等提供支撐;2017年,歐洲空間局還曾派遣兩名航天員參與由中國組織的航天員海上救生訓練。
當時參與訓練的意大利航天員薩曼莎·克里斯托福雷蒂(Samantha Cristoforetti)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用清晰的中文說:“這是第一個機會,中國航天員和歐洲航天員在中國一起訓練,我們的團隊合作很順利、很好。”去年10月,克里斯托福雷蒂在國際空間站執行駐留任務,當空間站飛經中國上空時,她還引用中國古文《蘭亭集序》中的名句來形容眼前的浩渺宇宙與地球風光。
克里斯托福雷蒂在海外社交平臺推特上用中國古文直抒胸臆
6月1日,聯合國外空司代理司長尼克拉斯·海德曼(Niklas Hedman)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中國在空間探索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將空間探索推進到新的階段,也為新興航天國家的能力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
對于秉持著平等互利、合作態度而來的國際伙伴,中國始終敞開大門。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對外傳播中心(GDToday)、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真探”欄目組出品
GDToday記者:張驍(實習)
編輯:袁子翔、劉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