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0年底,火電裝機12.5億千瓦,水電裝機3.7億千瓦,均居全球首位
目前在建及已獲核準核電機組23臺,規模世界第一
CFP/圖
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數千座大型火電廠星羅棋布;2000多條流域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里的奔騰江河上,數萬座水電站連點成線;綿延近兩萬公里的藍色海岸線上,數十座大型核電基地串珠成鏈……裝機規模分別高達12.5億千瓦的火電、3.7億千瓦的水電和0.5億千瓦的核電,共同編織出中國電力工業的壯美畫卷。
電力的廣泛使用是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回首百年路,從連基本的照明用電都無法滿足,到生產生活巨量用電供應無憂;從全國絕大多數人無法通電,到成為發展中國家中率先實現人人有電用的國家,我國電力工業走出了一條追趕之路、崛起之路、飛躍之路,為經濟社會發展和騰飛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強勁動力。
數據顯示,我國發電量在2011年超越美國躍居世界首位,并且至今仍保持著快速增長態勢;截至2020年底,我國發電量高達7.6萬億千瓦時,是發電量排名第二國家的近兩倍。其中,以火電、水電、核電為主的傳統電源發電量占比長期維持在90%以上,成為我國電力保供的絕對主力。
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成長為當之無愧的世界最大電力生產國,從全面落后的“電力弱國”蛻變成名副其實的“電力強國”,中國到底做對了什么?答案寫在火電、水電、核電的大規模創新建設,以及立志挺起中國電力工業脊梁、鑄造“大國重器”的不懈探索之中。
建成世界最大清潔煤電供應體系
“左前方就是電廠了。今天風有點大,水汽都吹散了。在風小的時候,機組排出的水汽會在電廠上方形成一團漂亮的云,我們都叫它祥云。”從呼和浩特市區到托克托電廠需要驅車1個半小時,一路上都是開闊的平原,記者老遠就能看到電廠,工作人員說,“我們廠發的電通過專線全部送往北京,總量約占北京全部用電量的30%,是京津唐電網重要的電源支撐點。”
托克托電廠所在的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位于內蒙古自治區中部、陰山南麓、黃河“幾”字的右上拐角北岸,與“煤城”鄂爾多斯市的準格爾旗隔河相望。明嘉靖年間,蒙古西土默特部阿拉坦汗的義子“妥妥”駐此,托克托由此得名。
作為“西部大開發”和“西電東送”能源戰略的重點工程,托克托電廠于2000年8月1日開建,2017年共建成投產8臺60萬千瓦機組及2臺66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總裝機容量達到612萬千瓦,是世界在役最大火力發電廠。
10年建成世界最大火電廠,是我國火電行業迅猛發展的縮影。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發電總裝機僅有184.9萬千瓦,發電量也只有43.1億千瓦時。截至2020年底,我國發電總裝機已超過22億千瓦,發電量達到7.6萬億千瓦時,其中火電裝機12.5億千瓦,發電量5.17萬億千瓦時,占比分別達到57%和68%,是我國電力安全穩定供應的頂梁柱、壓艙石。
2015年至2017年,托克托電廠陸續對10臺機組進行了超低排放改造,成為我國火電行業綠色發展的真實寫照。
生態環境部今年2月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十三五”末,我國煤電超低排放改造累計完成9.5億千瓦。超低排放機組占比高達88%,標志著我國煤電機組排放水平已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世界最大清潔煤電供應體系就此建成。
但作為高碳能源,在全社會大力減碳的時代背景下,煤電發展面臨巨大挑戰。“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要“合理控制煤電建設規模和發展節奏”。
“未來中國電力需求仍呈持續增長趨勢,但煤電發展除了能源戰略布局和電力系統安全上的需要,以及局部地區還有一定增長外,總體上不再是增量型發展,而是由優化型逐步向減量型發展。煤電的總體功能將由電力、電量的主體作用向多元、復合功能轉變。”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原專職副理事長王志軒說,“在持續提高可再生能源發電比重的過程中,為提高電力系統調峰、調頻能力,煤電要發揮靈活性電源作用;同時,建議通過技術和管理創新、智能化改造等手段,進一步挖掘我國10.8億千瓦煤電裝機系統的低碳發展潛力。”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世界第一煤電大國正在開啟新征程。
全面持續刷新世界水電建設紀錄
從四川省涼山州首府西昌市到錦屏水電站需要2個半小時車程。錦屏山,錦繡屏障之意,山勢險峻,兩側高山擠出一條又深又窄的峽谷,雅礱江從谷底奔騰而過。錦屏水電站在這山高水急之處拔地而起,其所建設的雙曲拱壩高305米,刷新了世界紀錄。
氣勢磅礴的錦屏水電廠共安裝有14臺機組,總裝機840萬千瓦,是“西電東送”戰略的標志性工程。自2012年12月30日首臺機組投產發電至今,已實現安全生產超3100天、累計發電量超3246億千瓦時。每一天,在這里生產出的1億千瓦時清潔電能,通過特高壓線路跨越千山,源源不斷地輸送至東部沿海地區,助力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水電行業標志性項目密集開建、捷報頻傳:2012年建成世界第一大水電站——三峽水電站,總裝機容量2250萬千瓦,單機容量達到70萬千瓦;
2014年建成世界第四大水電站——溪洛渡水電站,總裝機容量1386萬千瓦,單機容量達到77萬千瓦;2014年建成總裝機容量640萬千瓦的向家壩水電站,單機容量達到80萬千瓦;世界第七大水電站——烏東德水電站今年6月17日全部機組建成投產,總裝機容量1020萬千瓦,單機容量達到85萬千瓦;世界第二大水電站——白鶴灘水電站總裝機1600萬千瓦,今年6月28日實現首批機組投產,單機容量達到100萬千瓦,位居世界第一……
截至2020年底,我國水電裝機容量累計達到3.7億千瓦,穩居世界第一;發電量1.36萬億千瓦時,占全部發電量的18%,是當之無愧的主力電源。
雅礱江在全國規劃的十三大水電基地中規模排名第三,規劃裝機約3000萬千瓦。據雅礱江流域水電開發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該流域未來的發展空間遠不止于此:流域將以水電為基礎,開發建設水風光互補綠色清潔可再生能源示范基地,基地總裝機將達8000萬千瓦;建成后,將成為世界最大的綠色清潔能源基地之一。
“十四五”期間,我國將建設9座大型清潔能源基地,除雅礱江流域外,還包括黃河上游、金沙江上游、金沙江下游三個以水電開發為基礎的大型清潔能源基地。這也意味著,隨著“大型水電基地”向“大型清潔能源基地”升級,以及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提出的“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目標的落地,水電將迎來新使命、扮演新角色。
“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世界第一水電大國正在續寫新篇章。
安全高效打造核電建設國家名片
東海之濱,福建福清核電基地內,六臺機組一字排開,矗立其間的中國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全球首堆,歷時近69個月的建設后,于今年1月如期投入商運;距離福清1700多公里的山東威海,我國三代壓水堆核電重大科技專項國和一號建設現場,焊花飛濺,一座超級工程正在核電建設者手中加速孕育。
華龍一號與國和一號所取得的新突破,不僅是我國核電技術實現由二代向三代歷史性跨越的標志性工程,更是我國在戰略高技術領域取得新跨越的代表性工程。
九層之臺,起于累土。1985年,核工業人白手起家,自主設計建造了被稱為“國之光榮”的秦山核電站,奏響了中國核電事業的“報春曲”;1987年,我國大陸首座大型商用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開建,中國高起點發展核電事業的大幕由此開啟。
“后續30多年來,歷經適度發展、積極發展和安全高效發展等階段,核電在我國尤其是沿海地區發電量占比不斷提高,為能源安全供給和經濟社會綠色轉型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廷克說。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6月底,我國商運核電機組達50臺,總裝機容量5214.5萬千瓦,居全球第三;核準及在建核電機組23臺,總裝機約2480萬千瓦,居全球首位。2020年,核能發電裝機占比約2.3%,發電量占比約4.9%。自1994年首臺核電機組投入商運以來,我國核能發電量累計已達2.6萬億千瓦時以上,等效減排二氧化碳約21億噸。
回望華龍一號與國和一號的研發歷程,其對中國核電產業鏈發展所發揮出的巨大推動作用有目共睹,“中國創造”的印記深刻又清晰。
張廷克告訴記者,我國目前已全面掌握了反應堆壓力容器、蒸汽發生器、保護控制系統和核級焊材、核級密封件等關鍵設備、材料制造技術,部分領域填補了國內空白,具備了每年8—10臺/套核電主設備制造能力,自主三代核電綜合國產化率已達88%以上。“另外,作為世界上唯一30多年不間斷建設核電的國家,我國核電工程建設管理水平和總承包能力持續提升,工程建造技術水平保持國際先進行列,成功實現了多項目、多基地同步建設,全面掌握了三代壓水堆、高溫氣冷堆、快堆等多種先進堆型建造技術,具備了同時建造30臺以上核電機組的工程施工能力。”
從1970年國家決定發展核電事業到成功躋身世界核電大國行列,四十年來,幾代核電人篳路藍縷,艱苦創業,只為將先進核電技術牢牢握在手中。如今,分布于八個省區的數十個核電基地,正成為中國綠色發展和實現碳減排目標的強勁助力。
“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自主先進的中國核電必將作出更大貢獻。(賈科華 朱學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