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晚,2023中關村論壇正式開幕。一批重大進展、先進技術、前沿產品紛紛在開幕式上亮相,展示了我國科技前沿成果。
(相關資料圖)
科學技術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等26個部門,以及北京市人民政府聯合發布中關村先行先試改革重要進展與成效
2021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支持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開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先行先試改革的若干措施》,在中關村核心區率先探索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
隨后,北京圍繞做強創新主體、優化創新機制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先行先試改革,目前已累計出臺58項配套政策,先行先試改革取得重要進展與明顯成效——企業研發投入動力大幅提升,1萬余戶企業享受基礎研究稅收試點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提高至100%等政策,加計扣除金額達300多億元;產學研深度融合不斷加強,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費”試點吸引高校、科研院所近千項專利服務中小微企業創新。
截至目前,北京支持組建了一批科技領軍企業牽頭的創新聯合體;北京人才培養與引進力度進一步加大,新型研發機構與高校聯合培養研究生實現常態化。
為貫徹落實中關村新一輪先行先試改革措施,進一步提升改革措施實效,未來,中關村先行先試改革措施將適時在中關村示范區全域推廣。
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聯合發布中國學科及前沿領域2035發展戰略叢書
當前,世界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不斷開辟新的認知疆域,并成為帶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變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處于蓄勢躍遷、快速迭代的關鍵階段。隨著知識生產的不斷積累和新興交叉學科的相繼涌現,學科體系和布局也在動態調整,構建符合知識體系邏輯結構,并能夠促進知識與應用融通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學科體系尤為重要。
自2012年以來,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雙方持續聯合開展學科發展戰略研究,持續研判科技發展態勢,為我國科技創新領域方向選擇提供科學思想、路徑選擇和跨越的藍圖。
2020年1月,雙方聯合部署開展的“中國學科及前沿領域發展戰略研究(2021—2035)”系列項目正式啟動。這套叢書由雙方聯合組織,邀請3000多位相關領域院士專家共同研究,歷時3年形成38冊系列書籍,研述了人工智能、合成科學、先進材料等中國學科及前沿領域的發展情況,將成為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參考指南。
中國工程院發布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情況評估報告
“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成效顯著,已經成為全球創新網絡的重要力量,為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提供了有力支撐。”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說。
如今,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正在加快建設中。受科學技術部委托,中國工程院對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情況進行充分評估,45位院士專家在經過深入實地調研、12次座談研討的基礎上,高質量完成了評估工作,深入總結了北京市構建創新體系的建設經驗,提出了有關意見建議。
評估認為,北京原始創新和科技源頭供給能力實現了提升,在建立新型舉國體制方面作出了示范性探索,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評估報告為優化北京科技戰略布局、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參考。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宣布多家國際科技組織落地北京
國際氫能燃料電池協會、世界機器人合作組織、國際智能制造聯盟、國際介科學組織等國際科技組織陸續落地北京。
其中,國際氫能燃料電池協會是由清華大學、中國汽車工程學會、佛吉亞集團、中石化集團、上汽集團、現代汽車、豐田汽車、英美資源集團等組織和企業籌備發起的學術性、非營利性國際組織。協會理事長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歐陽明高,會員單位來自歐洲、亞洲、美洲等地區11個國家的80多家氫能和燃料電池領域的公司和機構。
世界機器人合作組織是由中國電子學會聯合以色列機器人協會等全球范圍內從事機器人研發、設計、生產、應用等領域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國際組織和企業,自愿結成的國際性、學術性、非營利性社會組織。理事長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喬紅。
國際智能制造聯盟由中國機械工程學會聯合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等發起設立,理事長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楊華勇,目前有來自14個國家與地區的40余家會員單位。聯盟正積極推進在全球范圍內舉辦智能制造領域高水平高質量的國際會議,搭建專業化國際化對話平臺,并將就智能制造的技術研發與應用、人才培養標準等方面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
國際介科學組織是由介科學領域的國際知名專家學者共同發起成立的非政府性國際學術組織,理事長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李靜海。該組織宗旨是建立國際介科學對話和合作機制,促進學術交流、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與國際合作,推動自然工程與社會科學各領域的介科學研究與發展。
未來,北京將在朝陽區建設國際科技組織總部集聚區,吸引更多國際組織落地,為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進一步融入全球創新網絡賦能助力。
清華大學發布半導體黑磷的超快瞬時能帶調控
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是探究石墨烯、拓撲、超導等低維量子材料微觀物理機制的重要探測手段,其中,超短超強脈沖激光還可以作為電子結構及物態的有效調控手段。
清華大學科研團隊利用飛秒脈沖激光,在萬億分之一秒的超快時間尺度上拍攝電子結構隨時間演化的“電影”,實現了非平衡態電子結構的測量和瞬時調控。利用該技術,科研團隊首次在半導體材料黑磷中觀測到瞬時能帶調控,即黑磷的電子結構從平衡態的拋物線形狀演化為“墨西哥帽”形狀,成功利用飛秒激光改寫黑磷的“基因”。
該發現不僅拓展了非平衡態物理知識的前沿,還為未來超快時間尺度上的材料物性調控奠定了堅實基礎,標志著中國在凝聚態物理和材料科學的非平衡態物理國際前沿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
北京大學發布人體細胞化學重編程體系
多潛能干細胞具有無限自我更新和分化成生物體所有功能細胞類型的能力,這些神奇的特質使其在細胞治療、藥物篩選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是再生醫學領域最為關鍵的“種子細胞”。
北京大學科研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取得了使用化學小分子調控細胞命運的重大突破性成果。科研團隊通過建立人體細胞化學重編程方法,實現了不同體細胞類型轉變,將人的皮膚細胞轉變為多潛能干細胞,并成功制備了胰島細胞。
據了解,與傳統技術相比,化學重編程體系更加安全和簡單、易于標準化、易于調控,解決了干細胞和再生醫學發展的底層技術問題。
昌平實驗室發布新冠病毒體液免疫逃逸機制與突變進化特征
昌平實驗室科研團隊自主開發了高通量深度突變掃描技術,破解了新冠奧密克戎毒株各個氨基酸突變對中和抗體的逃逸機制,率先揭示了新冠病毒趨同進化現象及其原理,在國際上首次構建了新冠病毒受體結合域(RBD)進化預測模型,并準確預測了相關毒株的未來進化趨勢,為抗體藥物和廣譜疫苗研發提供了關鍵性理論與技術支撐。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等發布陸相頁巖油技術革命及戰略突破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創新陸相頁巖油源內富集地質理論,創建了陸相頁巖油賦存實驗表征、“甜點區/段”評價、旋轉導向優快鉆井、水平井體積壓裂開發、地下頁巖加熱轉化超前儲備等五大關鍵技術體系,形成11項國家和行業標準、168件發明專利等一批自主知識產權,建設了松遼盆地古龍、鄂爾多斯盆地隴東、準噶爾盆地吉木薩爾等3個國家級示范區與基地,獲得了一批重大勘探發現,為國家能源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發布新一代量子計算云平臺
量子計算云平臺是量子計算綜合性能的展示,以互聯網云計算的形式,整合了量子芯片、測控設備、量子操作系統和應用軟件為一體,將量子算力提供給研究及測試者,是量子計算走向實用化的全棧式技術和基礎。
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聯合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和清華大學,共同推出了QUAFU量子計算云平臺“量子未來(quantum future)”。相關負責人稱,該平臺上線了三個超導量子芯片,三個芯片分別有136、18和10個量子比特,是國內規模最大、單芯片比特數最高的云平臺,并實現了完全自主研發與國產化。該平臺兼容國際通用的開放量子匯編語言標準,為用戶提供了便于提交計算任務、開展重要科學研究的量子計算平臺。該平臺的操控和讀取精度超過98%,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量子云平臺是量子計算機走向應用的關鍵技術,建設量子計算的生態就是基于此系統。大眾可以利用量子云平臺進行體驗、教學和科研,也可以嘗試一些實際應用,比如量子金融、量子模擬、量子游戲等等;科研機構和高科技公司可以構建自身的應用軟件,而把其中需要涉及量子計算的部分通過云鏈接到實驗室的量子計算機,完成復雜的任務。
北京微芯區塊鏈與邊緣計算研究院發布新一代256核區塊鏈專用加速芯片
北京微芯區塊鏈與邊緣計算研究院(以下簡稱微芯研究院)發布新一代256核區塊鏈專用加速芯片,比上一代芯片性能提升4至5倍,實現芯片內數據解密處理,為全域區塊鏈場景應用提供最可靠的隱私安全保護。
當前,區塊鏈技術已成為全球數據交易、金融結算、國際貿易、政務民生等領域的關鍵性信息基礎設施。
伴隨著下一代互聯網Web3.0、元宇宙等數字經濟新形態的高速發展,區塊鏈網絡規模不斷拓展,交易頻次快速提升,區塊鏈交易加速需求快速迸發。
微芯研究院硬件研發中心主任張博介紹,本次發布的256核區塊鏈專用加速芯片,可調度256核多線程并發處理區塊鏈智能合約運算,顯著提升區塊鏈交易速度。此外,它與服務器的中央處理器(CPU)實現了物理隔離的隱私計算環境,可以與服務器CPU同步運行,在不占用服務器CPU算力的情況下,利用高性能流式數據加解密引擎,接收區塊鏈上大批量的加密原始數據,并在芯片內解密處理,在不分享明文數據的情況下高效實現數據共享,為區塊鏈與隱私計算應用提供最系統、最全面的安全可信保障,實現“數據可用不可見”,可支撐構建軟硬一體的高性能、高可信、高安全的新型數字基礎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