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文/陳根
作為世界上最讓人絕癥的病癥之一,癌癥因其過高的死亡率、昂貴的治療費用等多重因素,令人談之而色變。在提高癌癥治療效果的漫漫長路上,科學家們攻堅克難,但還是躲不開現行免疫治療等癌癥療法的炎癥風險。
作為一把復雜的“雙刃劍”,炎癥與癌癥的發生、發展和治療的療效都有著密切的關系。一方面,諸多研究表明炎癥與癌癥的產生密不可分,如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可導致癌癥、皰疹病毒感染可導致鼻咽癌、肝炎病毒感染可導致肝癌;另一方面,一些促炎細胞因子能夠促進免疫細胞向感染組織滲透,提高癌癥治療效果,但是抗癌治療的同時所誘發的炎癥反應又會影響腫瘤的臨床治療效果。
炎癥對抗癌效果的影響,對科學家們探索新的抗癌物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調控炎癥以改善癌癥治療的效果,就成了當前國際前沿領域的重要科學問題。
據《食品與化學毒理學》雜志最新一期發表的相關論文介紹,索諾拉大學的研究團隊從普通章魚的墨汁中鑒定出了一種可以殺死人類癌細胞的化合物——Ozopromide(OPC),并將其作為抗癌候選物質之一。而且在最新的研究中,該團隊使用了一系列標準化學反應,人工制造出了OPC分子。
為探索OPC在治療癌癥方面的潛力,研究團隊將OPC化合物注射到人類乳腺癌、宮頸癌、前列腺癌和肺癌細胞中。結果發現,OPC會導致大部分癌細胞死亡,甚至將肺部癌細胞的生長減少了50%,而對癌細胞附近的非癌細胞則毫無影響;此外,它還減少了細胞周圍炎癥蛋白的產生,是一種非常有潛力的抗癌物質。研究人員希望,OPC化合物最終能夠在沒有炎癥副作用的情況下治療癌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