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8日,“中央媒體醫院行”采訪調研團隊走進了北京華信醫院(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以下簡稱清華一附院)。隨團記者了解到,多年來,清華一附院始終秉持“仁愛,誠信,嚴謹,精湛”的辦院宗旨,秉承“突出專科,綜合發展,循序漸進,追求卓越,醫、教、研、防綜合發展”的辦院理念,在心血管疾病和危、急、重、復雜兒童心臟病方面,不斷提升技術水平。
(資料圖)
同時,清華一附院長期致力于醫療公益事業,其中兒童先天性心臟病救助“大理模式”,經過整整10年的發展,目前已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運行模式,推廣到了全國各地,并收到了良好的社會評價。
突出重點,充分發揮學科優勢
清華一附院黨委書記、副院長類延旭介紹說:“我院是一家集醫療、教學、科研和預防保健為一體的三級綜合醫院。我院創辦于1959年2月,如今已有64年的歷史。原來是電子工業部直屬的四〇一醫院,2003年4月劃歸教育部,成為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隨后,該院院長張明奎介紹了醫院的學科優勢,他表示,清華一附院心臟中心,是清華大學的臨床醫學重點學科。原院長、學科帶頭人吳清玉教授,是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的心血管外科專家。多年來,醫院在學科建設方面,基于“突出重點,局部突破;循序漸進,追求卓越”的發展理念,在整體綜合發展的同時,實行整合式醫療,傾力于技術創新,在治療先天性心臟病、冠心病、瓣膜病、大血管疾病、心律失常和心功能衰竭等各種心臟疾病方面,處于國內外先進水平。
“之所以強調‘突出重點,局部突破’,是基于首都地區醫療資源相對集中的現實,我院所采取的是差異化發展策略。”身為一名心臟外科專家的張明奎教授說,“在獨創心臟三尖瓣下移畸形手術技術的著名心外科專家吳清玉教授的帶領下,成功突破了單心室外科治療技術難題,為先天性單心室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
“我們的團隊一直致力于突破臨床技術瓶頸,致力于攻關技術難題,制定相關領域標準,以創新精神引領學科的發展。”張明奎教授說。
在采訪中,張明奎院長表示:“心臟中心小兒科是我院學科發展‘重點的重點’。在這一領域,李小梅教授團隊確立了對先天性房室阻滯的起搏治療方法,并帶領兒童心律失常介入中心始終保持學科探索精神。
正如張東亞教授在座談時的介紹:“2015年,成功為一名出生僅2小時的重癥先心病、完全性大動脈轉位的患兒做了大動脈調轉手術,這例手術不僅改寫了我國小兒心臟病外科的治療歷史,也將我國手術治療疑難、危重和復雜先心病患兒的年齡紀錄改寫為出生后2小時。”
星火燎原,推廣醫療扶貧“大理模式”
在談及醫院的社會責任時,類延旭書記提到了一個專屬名詞——“大理模式”;2013年4月,清華大學啟動了定點幫扶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澗彝族自治縣的工作。當年5月,我院作為學校定點幫扶項目中醫療工作主要承擔者,相繼與南澗縣、大理州簽署了先心病救治協議。經過探索,我院摸索出了‘當地醫保報銷一部分、基金救助一部分、醫院減免一部分’的三方聯合救助模式,這就是‘大理模式’的核心內涵,由此達到了貧困家庭治療費用基本零負擔的救助效果。”
“至今,由我院創新的先心病專項救助‘大理模式’已經堅持實施了10年。這10年間,我們在南澗等地設立了先天性心臟病篩查基地,還幫助南澗開展心臟胎兒超聲檢查,建立新生兒科。我院免費接收包括大理州南澗縣、賓川縣、彌渡縣等地的心臟超聲診斷和新生兒科專業醫務人員進修學習,支持當地醫院學科建設和業務水平提升。此外,我們還通過醫院的遠程會診平臺,為全國各地包括少數民族地區疑難病患者完成遠程病情分析、病情診斷,使首都的優質醫療資源切實地普惠民生,造福大眾。目前已使8萬余人受益。針對貧困家庭,我院累計完成4000余例手術,獲得救助資金8000余萬元。”
整合資源,突出重點專科兼顧全面發展
據了解,清華一附院是北京市危重新生兒先天性心臟病會診指定醫院、北京市新生兒先天性心臟病診斷機構和治療機構、北京市危重新生兒轉診會診指定醫院、北京市市級危重新生兒救治中心和北京市高危孕產婦轉診會診指定醫院。
“我院在學科建設上雖然強調‘突出重點,局部突破’,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忽視了其他醫學學科的發展。”張明奎院長介紹說,“很少被人了解的是,我院還是北京市設置綠色通道齊全、高效的醫療機構之一。截至目前,我院共設有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創傷類疾病、中毒類疾病、綜合類疾病、危重孕產婦、高危圍產兒7條急診綠色通道。”
張明奎院長最后強調說:“我們將繼續充分發揮醫院的專業優勢,繼續開拓創新,繼續致力于建設有特色的優勢學科,建立基于學生培養和臨床醫學發展價值體系的醫院規劃。同時,進一步鞏固已取得的成就,爭取在不遠的將來,建成學科特色鮮明,綜合實力強勁,進而向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大學附屬醫院的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