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華聲在線3月24日訊(全媒體記者 周陽樂 通訊員 楊慕)近日,湖南省婦幼保健院兒童五官科診室來了一對特別的父母,他們生下的兩個寶寶都患有先天性耳廓形態畸形。耳廓形態畸形是否需要早期干預?如何干預?聽聽專家怎么說。
先天性外耳畸形是新生兒常見的畸形,與耳廓軟骨發育異常相關,臨床上根據耳廓是否有皮膚和軟骨的缺損可分為結構畸形和形態畸形。先天性耳廓畸形的發生率較高,文獻報道為55%—60%。形態畸形可分為垂耳、猿耳、招風耳、杯狀耳、隱耳、耳甲異常凸起、耳輪畸形等以及合并兩種以上的復合畸形。
耳廓形態畸形是否需要早期干預?專家介紹,先天性耳廓畸形的病因復雜,可能與遺傳、生物、化學、物理等因素有關。耳廓形態畸形有一定的自愈率,臨床研究發現約30%—40%的輕度形態畸形在滿月時可以自愈。盡管如此,仍有相當一部分的患者需要接受臨床干預,耳廓畸形的最佳矯治時間為出生6周內,越早治療效果越好。
專家進一步解釋,因為新生兒體內含有大量的產婦雌激素,增加了耳廓軟骨中透明質酸的濃度,從而增加了軟骨的延展性和可塑性;72小時后雌激素濃度逐漸降低,出生6周時恢復至正常水平,此時軟骨的可塑性和延展性也隨之降低。對于超過42天的大齡患兒,也可以嘗試進行矯治,但是矯治時間較長,耳廓畸形反彈,皮疹、皮損等并發癥出現的概率增高。有研究表明患有輕度耳廓畸形的新生兒有14天的窗口期,所以對于猶豫是否要進行治療的家長來說,可以在寶寶出生后觀察7—14天,如果耳廓形態沒有發生明顯變化,應該盡早就醫干預。如果錯過了治療的黃金時間,可能只能等到6歲后進行外科手術治療。
早期如何干預?專家指出,與結構畸形不同,形態畸形往往不需要經過手術治療,早期可佩戴耳廓矯形器進行再塑,達到矯治目的。無創矯正技術是利用新生兒耳廓柔軟、軟骨易塑形的原理對耳廓進行矯正,不影響吃奶、不影響睡覺。現有的臨床研究表明,出生后6周內進行矯治的成功率約95%以上,矯正時長約為2—8周;出生7天內矯治的成功率高達98%,矯正時長約為2—4周;新生兒就診時間越晚,耳廓軟骨延展性和塑形性就越差,導致治療時間延長及效果欠佳,而且軟骨和耳模硬度接近更易造成局部皮膚的壓迫、損傷,導致并發癥發生率增高。當然,無創矯正對于耳模的選擇有著極高的要求并且需要專業醫生指導佩戴,所以需要治療的寶寶建議去正規醫院就診,聽取專業醫生的意見,不建議網上盲目購買自行佩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