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張春祥?通訊員 甘婷
今年初,教育部等13個部門聯合出臺《關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提出要認真落實家訪制度,學校領導要帶頭開展家訪,班主任每學年對每名學生至少開展1次家訪,鼓勵科任教師有針對性開展家訪。
(資料圖)
關愛在行走間流淌,曾經熟悉的家訪工作又重現。目前,這項工作開展得怎樣?老師和家長態度如何?記者走進長沙部分中小學校,就此進行了采訪。
中小學老師迎來新任務
老師上門家訪,曾經是幾代人溫暖的回憶。
“那時候沒有這么多作業,老師的教學任務也沒這么繁重,每學年的家訪是教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內容。”一位退休老師說,家訪時,老師可以通過與學生、家長面對面接觸,了解每個學生的家庭狀況和在家表現,對學校開展各項工作、促進家校互動非常有幫助。
另一名老師表示,一段時間來,家訪工作的缺失,主要是因為作業多、教學任務重以及升學壓力大,很多老師根本抽不出時間。
在此次出臺的《關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中,家訪工作作為重要內容被重點提出。早在去年,湖南省教育廳就曾下發《關于開展“萬名教師進萬家”大家訪活動的通知》,旨在促進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有效銜接。
“教育部規定班主任老師必須對每一位學生至少進行一次家訪,主要是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情況,及時解決學生的問題。”湖南師大附中星沙實驗學校校長陳胸懷表示,社會在不斷發展,新時期學生情況也在發生變化,老師需要通過家訪,更全面地了解學生教育、生活等情況,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行走中讓師愛傳遞延伸
家訪是學校教育的延伸,是聯結家庭、學校、社會情感的紐帶。長沙很多中小學都開展了這項工作,亮點紛呈,各有特色。
長沙市一中雙語實驗學校2021年9月就啟動了“百師訪千家”行動,明確校長和黨總支書記每學期入戶家訪不少于4次,年級領導小組成員和行政干部每學月入戶家訪不少于2次,班主任和學科教師每學年要對每位學生至少開展1次家訪,確保入戶家訪面達100%。
雨花區砂子塘新世界小學將每月最后一周定為“家校共攜手,暖心同育人”實地家訪周,全面開展家訪工作。對于一些特殊的孩子,學校建立師生一對一的聯系幫扶機制。家訪周開啟兩個月以來,全校家訪人數達578人。通過真切的家校對話,增添了教育溫度,提升了育人效能。
湖南師大附中星沙實驗學校則實行全員大家訪。全體教師走訪全體學生,帶著問題家訪,尋找解決方法;家訪中找問題,尋找產生問題的原因。
帶著溫情用心記錄家長反饋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絕大多數家長認為家訪非常有必要,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情況,及時解決學生的問題。但也有少數家長表示不理解,認為這是勞民擾民的規定,給學生、家長平添不少任務和麻煩。
如何讓家訪不成為形式上的“走一走”,而是真正起到實效?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了兩個值得借鑒的案例。
雨花區砂子塘魅力之城小學學生小A(化名)父母離異,一直跟著父親和奶奶生活。日常,他經常情緒、行為不能自控,打罵同學,破壞公物,生活不能自理,經常不來學校上課。
在學校開展“老師,歡迎來我家”為主題的家訪活動中,班主任劉葉首先想到的就是去小A家里看看,但小A父親的第一反應卻是“你們來了有什么用”。面對家長的不理解和不接受,劉葉并沒有生氣,也沒有放棄,而是耐心開導,努力溝通。終于,小A的父親被老師的誠心感動,愿意將孩子送回學校恢復集體生活。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和堅持,在老師的悉心幫助指導下,小A的各項表現都取得了很大進步,笑容也多了起來。
對此,劉葉的體會是家訪時的態度和家訪后的對策同樣重要。家訪時要有溫度,一張紙、一支筆、一個笑臉,用紙筆記錄下家長反饋的問題,面帶微笑真誠和家長交流,積極給予受訪家長和學生回應;家訪后要善于反思和總結,持續關注受訪學生的變化,最終達到育人目的。
小C(化名)是湖南師大附中星沙實驗學校的三年級學生,內心脆弱,性格敏感。面對班主任張琴的家訪,她顯得非常緊張。在與小C奶奶的交流中,張琴了解到孩子在家不愛說話,學校里的事情對家人只字不提。
“回家之后,我開始反思,平時對小C的關注還不夠,忽略了孩子,我開始下決心幫助她,讓她自信開朗起來。”張琴說,從此之后,她經常把小C單獨叫到辦公室交流,課堂上給她更多的表現機會。漸漸地,小C的話多了,在學校也交了不少好朋友,上課還主動舉手回答問題。
面對小C的可喜變化,張琴的心得是“三部曲”。首先初步溝通,去之前先和家長聊聊;其次是面談擊破,針對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找到孩子行為背后的需求;再次是家訪后形成下一步的教育對策。
“坐在辦公室都是問題,走出去就有辦法。”長沙市教科院教研員、長沙市心理學會秘書長劉正華認為,家訪是很重要的家校協同育人方式,需要用心用情打通青少年教育“最后一公里”。他特別提醒,老師開展家訪要注意“三化”。“一是化家長被動‘上訪’為老師主動‘下訪’,入戶梳理事實,了解一手情況;二是化心結為結親,與家長成為真朋友,講真感情,形成合力;三是化‘講不足’為‘講優點’,更多關注發展方向,為學生家庭營造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