灘頭木版年畫省級傳承人尹冬香在制作年畫。通訊員 攝
(資料圖片)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肖霄 通訊員 陳斌
取毛竹造紙、用梨木刻版、七次印刷、七次手繪……歷經二十多道工序后,一幅幅色彩艷麗、造型夸張、極具民間特色的灘頭木版年畫,便誕生于藝人們靈巧的手中。
9月初,記者來到中國年畫藝術之鄉——隆回縣灘頭鎮。古鎮老街邊,精美的年畫燈籠懸掛路燈燈柱上,給人以歡快、熱情的視覺沖擊力。作為我省唯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灘頭木版年畫,在這里已流傳300余年,形成了獨特的美學風格。
隆回縣文化部門通過引入社會力量參與、加強宣傳展銷力度等方式,激活這項傳統“紙文化”的潛能,“紙短情長”的非遺之美傳遍千家萬戶。
手藝人代代傳承,傳統年畫煥發新光彩
灘頭鎮中心街道旁,沿著一條蜿蜒曲折的石板老街往里走,便到了福美祥年畫作坊。作坊主人、灘頭木版年畫省級傳承人尹冬香,正在印制年畫。身旁跟著的兩位大學生,正按照模板紙一筆一畫給年畫上色。
“這套年畫作品是今年的創新之舉,縮小版的年畫更易于制作,也更受大眾喜愛。”尹冬香向記者介紹。
“我創辦福美祥作坊的目的,就是不想讓灘頭木版年畫這顆明珠失傳。現在女兒也跟著我學,還加入了不少年輕人的創意,我的信心更足了。”尹冬香說,福美祥作坊已創新制作生肖年畫、年畫冊頁、年畫中國結、年畫燈籠、年畫掛歷等多個衍生產品。
出生在灘頭鎮高臘梅年畫世家的鐘星琳,自小便在非遺熏陶中長大。爺爺鐘海仙、奶奶高臘梅、父親鐘建桐都是灘頭木版年畫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父親那一輩的手藝人,用匠心來堅守。而我們新生代的傳承人,想得更多的是如何讓非遺‘活’起來。”作為高臘梅年畫作坊第四代傳承人,鐘星琳通過開通微信公眾號、運營淘寶店鋪、拍攝短視頻等多種渠道,讓更多人領略灘頭木版年畫的魅力。同時設計了以年畫為主題的燈籠、紅包、對聯、福字等,讓其表現形式更加豐富。
在鐘星琳的推動下,灘頭高臘梅年畫傳習所在長沙雨花區非遺館設立,開發適合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年畫研學課程,目前已接待長郡中學、廣益中學、砂子塘小學等學校學生2萬余人次。“現在我們還跟很多品牌聯名做項目,例如跟茶顏悅色合作推出的聯名年畫,僅一個月就賣出兩萬張,很受喜歡。”鐘星琳表示,去年,高臘梅作坊生產的年畫主題衍生產品系列銷售額達100萬元。
灘頭木版年畫手藝人代代傳承創新,文創產品、年畫主題深度研學游,讓更多人了解年畫、愛上年畫。突破節慶時間的限制,歷史悠久的年畫正煥發新的光彩。
年畫元素更豐富,激發研學旅游新活力
“灘頭木版年畫要重回大眾生活,就要在保留傳統民俗味道的同時,創作出更多與時代和市場接軌的精品。”隆回縣非遺中心主任廖小飛介紹,為振興灘頭木版年畫,加強創新推廣力度,縣文化部門相繼恢復年畫作坊4家、手工抄紙作坊3家。并引入企業、高校、民間藝人等社會力量與本地作坊合作,鼓勵年畫藝人開發多樣化的產品,進一步開拓年畫市場。
經非遺中心統一策劃,灘頭鎮的年畫作坊陸續創作《兩袖清風》等廉政文化系列、《蘇秦刺股》等少年勵志系列、《和生福氣》等吉祥如意系列、《玉兔吉祥》等十二生肖系列年畫產品,廣受市場好評。
廖小飛介紹,為更好傳承和保護非遺,該縣投資800多萬元修建灘頭木版年畫技藝傳習館,于去年9月完成布展向社會開放,并邀請灘頭木版年畫代表性傳承人在館內進行日常創作和教學。同時引進沐仙湖旅游開發公司參與管理,實施市場化運作,今年已接待研學隊伍1萬多人次。
灘頭鎮以木版年畫、古鎮古紙文化為旅游熱點,帶動以灘頭木版年畫技藝傳習館、沐仙湖旅游開發公司、灘頭老街年畫作坊為代表的研學旅游、休閑旅游,吸收周邊村莊近1000余人就業,村民增收3000余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