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我的姐姐》火了,上映一周票房就達到了5億,成為清明檔當之無愧的票房冠軍。這是一部很現實的片子,很多觀眾看完表示,在心酸、心痛、無奈的同時,更有著一些思考:父母突發意外后,“姐姐”在家庭中應承擔怎樣的責任?
影片講述的是由張子楓飾演的女主人公安然,從小就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她與父母感情淡漠,與相差十幾歲,還在讀幼兒園的弟弟也并不親近。
一次意外的事故,她的父母不幸去世,于是撫養弟弟的責任就落到安然的肩上。
也正是這次意外,為年紀輕輕的安然拋出了一個殘酷的命題,是接受撫養弟弟留在家鄉,還是將弟弟送養去北京追求自己的夢想?
姑媽勸安然撫養弟弟,因為她自己就是這樣心甘情愿為弟弟奉獻了自己的一生。她認可并甘心承受這樣的犧牲。
姑姑考上大學的那一年弟弟考上中專,她就把讀書的機會讓給了弟弟;工作后還要拿出三分之一的工資給弟弟;去俄羅斯做生意時又被叫回來幫弟弟帶孩子……“我是姐姐,從生下來那天就是,一直都是。”
姑媽在俄羅斯做生意的時候,帶回一組俄羅斯套娃,而這對姑侄(女)就像套娃,一個一個的陷在在重男輕女的枷鎖中。
直到安然告訴姑媽:“套娃不是一定要裝在一個套子里”。
安然有自己的人生,她可以選擇顧念親情撫養弟弟,但是也有不這么做的自由。
事實上,安然的困局,從奶奶到姑媽,再到安然,都是如此。
她們難以逃脫這一層枷鎖。
但是現實,遠比影片殘酷。
2013年,女孩在論壇發帖,《父母去世后,我把兩歲的弟弟抱養了出去》。
隨著電影《我的姐姐》的上映,這篇帖子又被翻了出來,女孩的悲憤,弟弟的無辜,原生家庭的可悲,再度引發熱議。
沒有什么能幫助一個人完全脫離苦海,但是總有什么讓絕望的人看到光亮。現實中失去父母的家庭中,姐姐無力照顧弟弟,只能將弟弟抱養出去,誰會愿意與親人分別呢?但是很多意外面前人就變得無能無力。
生活中的風險無處不在,意外和明天不知道哪個先來。一個家庭,無論是孩子還是父母,一旦有了意外,都會面臨現實的考驗,尤其是對一個普通家庭來說,面臨的更是親情與金錢的雙重考驗。
因此重視風險保障不失為最有前瞻性的做法。近年來,為了分散風險而選擇購買保險的家庭不在少數,因為一旦不幸發生事故,保險可以提供經濟方面的補償,實現風險轉移。
市場有需求,就會有供給。平安人壽順應社會發展和消費者需求,上市一款主打多次賠付的新產品——“平安六福保險產品計劃”。
作為分組多次賠付重疾險產品,平安六福保將120種重疾分為6組,即“惡性腫瘤”、“心血管”、“腦神經”、“器官相關”、“呼吸系統”、“其他”6組。每個客戶最多可申請賠付6次。最特別的是,惡性腫瘤被單獨分組,不影響其他重疾理賠。這么設計,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高客戶重疾多次賠付的成功概率。
平安六福設有豁免條款,當發生重大疾病后,客戶無需再繳納剩余保費,但保險合同依然有效。此外,被保人若能參加指定運動平臺活動并達到條款約定,還可額外獲得1%或2%基本保額的輕癥保險金、2.5%或5%基本保額的中癥保險金、5%或10%基本保額的重疾/身故保險金。
平安六福提供保障終身可不是一句空話。如果被保人直到80周歲的保單周年日仍未遭遇合同約定的重疾,可在80周歲保單周年日這天領取滿期生存金(金額=主險+六福重疾100%所交保費)。在領取生存金后,首次重疾、中癥、輕癥、少兒特疾及身故保障繼續有效,真正的保障至終身。
每一個家庭,都應該有個減少風險的保護網。購買保險,為家庭增加一層保障。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