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申遺項目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5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通過審議,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7項世界遺產。茶葉,古老東方文化的標志性符號,在科技、健康、環保等概念的影響,煥發出新的生機。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我國茶葉相關企業160萬余家
茶產業鏈主要包括上游種植、中游加工、下游消費環節,同時茶葉除了直接飲用以外,還可以深加工為奶茶、茶食品、茶保健品等。近幾年我國不斷重視茶文化,許多和茶葉相關的茶展會、茶葉主題酒店、茶葉主題餐廳等也相繼上市。
在中游加工環節:福建、廣東以及云南,三地相關企業數量位居前列。圍繞著北緯30度黃金產茶帶,20多個省份1000多個縣市,從海南島到渤海灣,從云貴川到蘇浙皖,各地都有茶葉加工、銷售企業的身影。
天眼查數據顯示,現存茶葉相關企業160萬余家,其中,2023年1-8月新增注冊相關企13.5萬余家,與2022年同期相比增長14.4%;
從地域分布來看,福建、廣東以及云南,三地相關企業數量位居前列,分別擁有25.2萬余家、23.2萬余家以及16.2萬余家;
從成立時間來看,49.4%的相關企業成立于1-5年內,成立于10年以上的相關企業占比11.5%;
什么茶葉賣得好呢?數據顯示,綠茶銷量超半數,占絕對優勢。
2022年,中國綠茶內銷量131.10萬噸,占總銷量的54.68%;紅茶38.13萬噸,占總銷量的15.90%;黑茶36.44萬噸,占總銷量的15.20%;烏龍茶24.84萬噸,占總銷量的10.36%;白茶8.13萬噸,占總銷量的3.39%;黃茶1.12萬噸,占總銷量的0.47%。
從茶葉出口品類來看,綠茶仍是我國茶葉出口優勢品類,出口量額均占較大比重,分別為83.65%與66.93%。在出口量方面,除普洱茶持續下降(降幅11.94%)外,其余品類茶葉出口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長;其中,增幅最高的是紅茶,達到了12.33%。
綠茶、紅茶專利“關注度”高,茶產業專利涉及多個領域
目前與茶葉有關的專利較為廣泛,涉及到茶葉的制作、保存和加工等方面。例如,可包括有關茶葉的萃取方法、茶葉成分分析、茶葉種植技術、茶葉保鮮技術等多個領域。此外,還有關于茶壺、茶碟、茶杯等茶具的設計專利。這些專利的申請和授權可以促進茶產業的創新和發展。
從茶葉申請專利的分布側面反映出不同種類茶葉的受歡迎程度以及發展的成熟度。綠茶、紅還是受到較多“關注”的類型。
從茶具專利申請的類型來看,外觀設計占據主要位置,超7成專利申請與其相關;實用新型與發明專利的專利申請占比分別為18.9%與4.8%。
茶葉包裝與茶具相關專利申請的分布類似,外觀設計仍然是位居前列,占比超過8成;實用新型與發明專利的專利申請占比分別為10.6%與2.4%。
福建、北京、浙江三地,茶產業融資位居前列
諸多新茶飲企業的出現讓古老的茶葉產業在一定程度煥發了新生,吸引年輕消費者入局,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從新式奶茶到無糖茶飲料,讓傳統茶企看到了年輕消費群體的強大消費能力和不一樣的消費理念,也堅定自己創新的決心。
從茶葉融資事件的地域分布來看,福建、北京、浙江三地,融資事件位居前列,分別擁有5起、5起以及4起。除上述3個地區外,安徽與湖南以3起融資位列其后。從融資事件的地域來看,基本與我國茶葉的主要產區呈正相關的關系。
從茶葉融資事件的行業細分來看,食品飲料、種植業以及農業電商相關行業融資事件位居前列,分別為12起、4起以及3起。
從融資事件的輪次分布來看,以早期投資為主,種子輪、天使輪以及A輪,位居前列,分別擁有3起、9起以及8起。
從投資機構的出手情況來看,梅花創投、青山資本、深創投以及順為資本,均出現在茶葉相關被投企業的股東名單中。
天眼查研究院認為,伴隨著新消費習慣的催生以及消費升級趨勢的持續推進,消費者群體的需求、期望與偏好不斷變化發展,茶產業將面臨更激烈的市場競爭,新茶飲品牌紛紛崛起,將為市場注入全新活力。
楊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李沖
校對 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