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楊怡明
入夏,皖北平原小麥成熟,處處是忙碌喜人的豐收場景。然而,芒種時節的陰雨天氣,給夏糧歸倉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相關資料圖)
“不如買一個收割機,趕在下雨前把麥子收完,小麥不會出芽,還不耽誤夏種。”宿州市埇橋區祁縣鎮小寨村,收割機正轟鳴作業,種糧大戶李運領站在麥田邊焦急地張望著,空中聚攏的烏云牽動著他敏感的神經。
去年,乘著鄉村振興政策的東風,李運領大膽邁出了承包經營的步子,流轉600畝土地搞小麥種植,并嘗試機械化種田的新路子。今年春耕,他在建行安徽宿州分行申請了20萬元農戶貸款,購買了一批無人機用于噴灑農藥,平穩度過小麥病害高發期。
轉眼到了夏收時節,急需資金的李運領,又找到建行,順利貸了20萬元,讓農場用上了自家的聯合收割機,趕在下雨前把麥子收進了糧倉。繼去年小麥總產60萬斤后,李運領又迎來了一個豐收季。
面對復雜多變的天氣,糧食收購企業也紛紛加快了節奏,資金需求亦呈現出短、頻、急的特點。
“建行的貸款真及時,一個星期就放下來了。”談及近日從建行安徽淮南分行獲得的290萬元貸款,鳳臺縣日福面粉工貿有限公司負責人坦言心里踏實了很多。
為全力保障糧食收購企業資金需求,建行安徽淮南分行開辟綠色通道,對夏糧收購企業優先調查、優先審批、優先放款,緩解資金周轉壓力。
今年以來,建行安徽省分行通過不斷加大金融產品供給,努力解決包括農戶在內的各類涉農主體的融資難題。截至目前,建行安徽省分行農戶貸款較年初新增67億元,涉農貸款較年初新增238億元。
從過去靠天吃飯的低產田,到如今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糧食生產區,大型農機開進田間收割作業,這些通過土地綜合整治帶來的變化,讓泗縣種糧大戶老佘看到了“皖北糧倉”現代農業發展的希望。
廢舊宅基地、閑散土地變身高標準農田的背后,離不開建行安徽省分行的金融支持,除了為涉農主體提供信貸服務,安徽省分行還引導金融活水流向高標準農田建設、土地綜合整治、種子培育等關鍵環節,用心用力守護“中國飯碗”。
截至目前,建行安徽省分行共發放鄉村土地綜合整治貸款26筆,金額87億元,推動宿州、滁州、蚌埠等地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
鄉村振興,不僅是經濟的振興,也是生態的振興。夏收時節,糧食顆粒歸倉的同時,與農作物籽實相伴相生的秸稈也要變廢為寶,化身綠色能源。
地處黃淮海平原的阜南縣,是全國聞名的產糧大縣,每年糧食產量約90萬噸。
“麥子收割后,秸稈打捆起來可以賣錢,再不舍得燒了。”阜南縣王化鎮王寨村村民劉維方站在田壟邊,看著摟草機、打捆機將四散的小麥秸稈圍聚歸攏,打包成一個個圓柱形草捆,錯落有致碼放在田里。這些草捆會被送進阜南縣林海生態技術有限公司的天然氣站,變成沼氣輸送到千家萬戶,或轉化成電力輸送到電網中。沼液、沼渣則進一步加工為肥料等其他高附加值產品。
為了走農業綠色發展新路,阜南縣農業廢棄物沼氣與生物天然氣開發利用項目應運而生。阜南林海生態技術有限公司作為社會資本方參與項目建設,在投入近3億元資本金后,項目融資成為迫切需求。
建行安徽省分行經多次走訪調研,深入了解生物沼氣生產過程、項目運作流程和技術實力背景,制定符合企業特點的融資方案,并牽頭組建項目銀團,累計提供5.7億元信貸支持。
目前,阜南縣林海生態技術有限公司已有3個站點平穩產氣,全縣近三分之一的居民用上了自產自銷的天然氣,而價格僅為液化氣的一半左右,“生態包袱”變成了寶貴財富。
明媚夏日,金色的豐收、綠色的能源……繪就出江淮大地鄉村振興的繽紛畫卷。建行安徽省分行方面表示,將不斷提升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高度、寬度、力度、溫度和韌度,助力產業蓬勃發展,助力村民共同致富,助力新時代鄉村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