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以海外優秀華人藝術家為邀請對象的大型展覽項目,正在何香凝美術館展出的文化中國·第四屆全球華人藝術展吸引了眾多觀眾的目光。2月16日,展覽總顧問、知名藝術家王璜生來到現場,為觀眾深度解析此次展覽。
此次展覽通過海外華人女性的藝術創作,引導公眾重新思考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女性為社會發展、文化交流、知識創新所作出的努力。展覽邀請了16位長期生活在海外或來往于海內外的女性藝術家、設計師和建筑師,以影像記錄、藝術表意、空間再造的多維創作方式,集中呈現她們在藝術實踐中的階段性工作成果,以及她們對這些工作與角色的闡釋。
據王璜生介紹,此次展覽一方面,參展者大多非常年輕,在藝術界名不見經傳,她們很多是第二代、第三代海外華人,有些甚至不會講中文,生活在更多元文化中的她們,對當下未來都有著獨特的思考。另一方面,這些參展者很多第一職業并不是藝術家,她們中有音樂家、作家、跨學科工作者,展覽通過藝術表達,呈現她們的思考。
展覽分為3大板塊,“記憶/遷移”“日常/非常”“契機/轉機”,簡單來說,就是過去、當下與未來。整個展覽以生于深圳、現居美國的藝術家劉北立創作的、系著縫衣針的千條紅線作品《惑/歸(深圳)》作為開端,牽引著觀看者的目光與思緒一同進入海外華人的記憶之旅。劉北立作品中的縫紉針線既是女性傳統工作身份的象征物之一,同時也代表了故土始終牽掛著、聯系著她們在海外的靈魂與命運。藝術家們通過多樣化的媒介手段將各自的家庭史、社區史轉化為可共享的共同遺產。
這16位華人女性藝術家的作品,有的以細膩敏感的情緒記錄時代中的女性,有的探討家庭勞動的意義,有的則以超越性別的眼光展開對未來的想象。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展覽在布展上也別具匠心。展廳的拐角處堆滿了象征“工作”的標準化包裝箱,其中打開的一個箱子,則預示著一個章節的開始,展覽的展簽也以購物小票的形式出現,處處體現“在工作”的主題。主辦方介紹,在全球疫情期間,藝術家、策展團隊、美術館通過線上合作等形式促成了展覽的實施,既回應“在工作”的展覽主題,亦展現了海外華人女性藝術群體新的工作方式。( 梁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