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新社海口11月12日電 (記者 王曉斌)全球海上風電產業正迎來歷史性發展機遇,其間競爭的“價格戰”或導致行業“內卷”。11月10日-12日在海口召開的2022全球海上風電大會上,各方聯合發出六條倡議,以期加快全球海上風電技術創新,為產業長遠健康發展筑牢根基。
在全球加緊應對氣候變化以及能源供應緊張的背景下,海上風電產業面臨歷史性發展機遇。全球海上風電聯盟提出,為實現將全球升溫限制在1.5攝氏度的目標,2050年全球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容量至少要達到20億千瓦。在中國,預計到“十四五”(2021年至2025年)末,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容量達到1億千瓦以上,2030年累計達2億千瓦以上,到2050年累計不少于10億千瓦。
在市場經濟下,供需關系決定價格。隨著中國沿海各省份紛紛上馬海上風電項目,風機發電裝備的價格趨于平價。海上風電的上網價格也由早期的近1元(人民幣)/千瓦時,逼近甚至低于燃煤發電基準價。
“海上風電成本已大幅下降,正在成為兼具綠色屬性與價格優勢的能源。”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建議行業準確把握供需關系,“這兩年(海上風電)開發商都在跑馬圈地,‘十四五’的后三年,建設方是重點,那時才真正顯示出供需關系。”秦海巖認為,海上風電若“內卷”般打價格戰,既不利于產業發展,也難對地方經濟產生貢獻。
為了確保全球海上風電實現可持續發展,來自國內外海上風電產業鏈的企業、相關機構代表一致通過并聯合發布了《2022全球海上風電大會倡議》(下稱《倡議》),倡議加快開展技術創新、營造健康市場環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高度重視安全保障、推進產業融合發展、加強全球交流合作。
其中在營造健康市場環境方面,《倡議》提出,應以法律法規的形式確保市場的長期穩定,建立公平、開放的市場準入制度,構建技術標準國際協調機制,推動認證結果的多邊互認。市場參與者應基于技術先進性開展競爭,共同營造公平、有序的競爭環境。
此外,考慮到中國海上風電正處于發展的關鍵階段,《倡議》還建議國家和沿海省份可圍繞規劃、電力送出、推動創新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隨著海上風電項目開始向深遠海發展,《倡議》期待出臺針對專屬經濟區的海上風電開發建設管理辦法。
2022全球海上風電大會由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中國能源研究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全球風能理事會主辦,來自國內外政府部門、電網公司、開發商、整機商、部件廠商、運維服務商、金融保險服務商以及研究咨詢機構的數百位代表參加了此次會議。